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痧

喉痧,又稱「爛喉痧」或「爛喉(疒丹)痧」,是一種發於冬春之際的急性傳染性疾病,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傳染性特徵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醫家金德鑑所著《重輯爛喉(疒丹)痧輯要》,為中醫溫病學中的重要病證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喉痧的發病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  • 外感時毒:感受溫熱時毒之邪,此邪具有強烈傳染性
  • 氣候異常:冬春之際,氣候反常,非時之暖易釀成疫毒
  • 正氣虛弱:人體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易受邪侵
  • 內熱蘊結:素體陽盛或內有積熱,與外邪相搏,化火成毒

病機關鍵在於「火毒上攻」,溫熱時毒從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氣分,熾灼營血,最終導致咽喉腫爛、肌膚發痧等典型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喉痧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發熱:起病急驟,高熱不退,煩熱煩渴
  • 咽喉症狀:咽喉紅腫疼痛,甚則潰爛化膿,吞咽困難
  • 皮膚表現:全身出現密集的猩紅色痧疹,狀如錦紋,壓之褪色
  • 舌象特徵:舌質紅絳起刺,狀如楊梅(稱「楊梅舌」)
  • 其他症狀:頭痛身楚,噁心嘔吐,嚴重者可出現神昏譫語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程發展,中醫將喉痧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邪在肺衛(初期):

    • 症狀:發熱惡寒,咽喉腫痛,皮膚痧疹隱現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數
  2. 毒熾氣營(極期):

    • 症狀:高熱不退,煩渴引飲,咽喉潰爛,痧疹密布
    • 舌脈:舌絳起刺,苔黃燥,脈洪數
  3. 疹後陰傷(恢復期):

    • 症狀:熱退疹消,皮膚脫屑,口乾咽燥
    • 舌脈:舌紅少津,脈細數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喉痧以「清熱解毒,涼血透痧」為基本大法,根據不同階段有所側重:

  • 初期:辛涼透表,清熱利咽
  • 極期:清氣涼營,解毒利咽
  • 恢復期:滋陰生津,清解餘熱

歷代醫家治療喉痧的經驗方劑包括:

  • 清咽梔豉湯(《疫喉淺論》)
  • 涼營清氣湯(《丁甘仁醫案》)
  • 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

歷史沿革

喉痧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清代,在《重輯爛喉(疒丹)痧輯要》中有詳細描述:「爛喉痧一證,發於冬春之際,不分老幼,遍相傳染。發則煩熱煩渴,(疒丹)密桃紅,宛如錦紋,疼痛腫爛,一團火熱內燃。」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、吳鞠通等人對此病亦有論述,至晚清丁甘仁等醫家更發展出系統的治療方法。

與現代醫學關係

中醫所稱喉痧與現代醫學的「猩紅熱」相似,均表現為發熱、咽喉炎及全身瀰漫性紅疹等症狀。但中醫對喉痧的認識不僅限於病原微生物,更強調氣候、體質、病機演變等整體因素,治療上具有辨證論治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