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塞

喉塞,又稱「咽喉阻塞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證名,指咽喉氣機壅滯、通利失常之狀。《素問·著至教論》云:「三陽者,至陽也,積並則為驚,病起疾風至如礔礪,九竅皆塞,陽氣滂溢,幹溢喉塞。」此段經文闡明,三陽經氣過盛,積聚併發時,可致陽氣亢逆,上衝咽喉,引發九竅閉塞,其中「喉塞」即為陽氣壅遏於喉部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氣亢逆
    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為「至陽」,若邪氣積聚,陽氣過盛而無制,則化火生風,上擾清竅。風火相煽,痰熱搏結,阻於咽喉,致氣道不利,發為喉塞。
  2. 痰熱壅滯
    肺胃熱盛,灼津成痰,痰熱互結,纏阻咽喉。此類證候常見於外感風熱或過食辛辣厚味後,痰熱上攻,咽喉腫痛閉塞。
  3. 氣鬱血瘀
    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久則氣滯血瘀,阻於咽喉經絡;或久病入絡,脈道不利,皆可致咽喉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阻塞感。

臨床表現

喉塞之症,輕者自覺咽喉如有物梗,吞嚥不利;重者呼吸窒悶,甚則聲嘶氣促。可伴隨以下證候:

  • 陽熱上衝者:面赤、煩躁、頭痛、口苦。
  • 痰熱壅盛者:喉間痰鳴、咳痰黃稠、胸悶。
  • 氣滯血瘀者:咽喉刺痛、舌暗或有瘀斑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  1. 清泄陽熱
    若屬三陽積熱,治宜清泄火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加減,以瀉三焦實火,通利咽喉。
  2. 化痰散結
    痰熱膠結者,宜清氣化痰丸半夏厚朴湯化裁,佐以桔梗、射干等宣肺利咽之品。
  3. 行氣活血
    氣滯血瘀所致者,可選會厭逐瘀湯,以桃仁、紅花活血,柴胡、枳殼疏肝理氣,使氣行血活而喉塞自解。

古籍補充

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及:「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」雖未直言喉塞,然寒邪客於會厭(喉部),致氣機閉阻之機理,與喉塞之陽熱壅閉有異曲同工之妙,可互參辨證。

喉塞一證,總屬咽喉氣機失調,臨證須分虛實寒熱,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方可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