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瘺(亦稱喉瘡)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喉科癰瘍範疇。其症以喉間生赤色贅肉、疊積腫起為特徵,甚則腐潰成竅,穢氣外泄,妨礙飲食吞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喉瘺多因肺胃積熱上攻咽喉,或陰虛火炎,灼傷喉絡,氣血壅滯而成瘡。《外科證治全書》指出,此病「有竅出臭氣」,提示熱毒腐肉成膿,與癰疽潰瘍之機轉相似。若久病不癒,可能兼見氣陰兩虛或痰瘀互結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喉間贅肉色赤,層疊腫起,或潰破形成竅孔,溢出腐臭膿血。
- 功能障礙:吞咽梗阻,甚則疼痛難忍,妨礙進食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口臭、煩熱、便秘,舌紅苔黃膩(實熱證);若陰虛者,可見咽乾顴紅、脈細數。
辨證分型
- 肺胃熱盛證:喉瘺腫痛劇烈,贅肉鮮紅,伴發熱口渴,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- 陰虛火旺證:瘡面乾紅,疼痛午後加重,宜滋陰降火,選知柏地黃丸合養陰清肺湯。
- 痰瘀互結證:贅肉暗紫,質硬難消,需化痰逐瘀,方如會厭逐瘀湯。
外治法
- 吹藥: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,清熱化腐生肌。
- 含漱:金銀花露或黃連煎湯漱口,解毒祛穢。
古籍論述
《玉篇》釋「痿」為瘡,與喉瘺之潰瘍特徵相合;《外科證治全書》進一步描述其「層層相疊」之形態,並強調穢氣與飲食廢絕之重症表現,與現代中醫「喉部肉芽腫」或「潰瘍性咽喉炎」部分特徵相近。
此病若遷延失治,恐致氣血耗傷,故早期辨明虛實、分型施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