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瘤
病名。係指咽喉一側或兩側生瘤腫起,形似龍眼,頂大蒂小之病症。此病多因肺經鬱熱,或肝經氣滯血瘀所致,屬中醫「癭瘤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述咽喉部良性腫瘤或息肉有相似之處。
病因病機
- 肺經蘊熱:
肺主氣,開竅於鼻,上通咽喉。若肺經鬱熱,熱邪上灼咽喉,煉津成痰,痰熱互結,久則形成瘤腫。症見咽喉腫痛、痰黏難咯,或伴咳嗽、舌紅苔黃。 - 肝經鬱結:
肝主疏泄,情志不暢則肝氣鬱滯,久則氣滯血瘀,結於咽喉。症見咽喉異物感、胸脅脹悶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辨證論治
- 肺熱痰結證:
- 治法:清肺瀉熱,化痰散結。
- 方藥:益氣清金湯加減,可酌加浙貝母、瓜蔞仁、海浮石以增強化痰散結之效。若熱盛者,加黃芩、梔子;痰多者,加竹茹、半夏。
- 肝鬱血瘀證:
- 治法:疏肝解鬱,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,可加丹參、鬱金、夏枯草以助散結。若氣滯明顯,加香附、青皮;瘀血重者,加三稜、莪朮。
外治法
- 吹藥:
外用碧玉散(青黛、硼砂、冰片等)吹喉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。 - 烙法:
古法以烙鐵灼烙瘤體,使氣血凝滯而瘤消,今多改良為電烙或雷射治療。 - 手術:
若瘤體過大,妨礙呼吸或吞嚥,可考慮手術切除,術後配合中藥調理,以防復發。
相關古籍記載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喉瘤鬱熱結喉間,形如圓眼血絲纏,或單或雙無痛苦,治同癭瘤法一般。」指出其形狀及治療原則與癭瘤相似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此病多因「七情氣鬱」或「過食炙煿」所致,強調調暢情志與飲食忌口之重要性。
喉瘤之治療,需辨明寒熱虛實,內服外治相結合,尤重調理氣血與情志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