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口

喉口一詞,首見於明代醫家周慎齋所著《慎齋遺書》卷十。該篇將口腔與咽喉病症合併論述,統稱為「喉口」,反映中醫對口咽部位生理病理的整體觀。此概念不僅涵蓋局部解剖結構,更強調其與臟腑經絡的聯繫,以及外邪、內傷等因素對該區域的影響。

中醫對喉口的生理認識

中醫理論中,口腔與咽喉同屬「上竅」,為呼吸、飲食之門戶,亦為經氣血脈所聚之處。具體而言:

  1. 與臟腑的關係
    • 為脾之竅,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。」舌為心之苗,又與腎、肝等臟相關。
    • 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《重樓玉鑰》指出:「咽者胃之系,喉者肺氣之所通。」足少陰腎經亦循喉嚨,故喉口病症常與肺、胃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  2. 經絡循行
    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陰腎經等多條經脈直接循行於喉口,使其成為外邪內傳或內病外顯的重要通路。

喉口病症的病因病機

《慎齋遺書》所述喉口病症,多由以下因素引發:

  1. 外感六淫:風熱、燥邪最易侵襲喉口,如風熱上攻可致咽喉腫痛(喉痹)、口舌生瘡(口瘡)。
  2. 內傷七情:憂思氣結或肝鬱化火,可循經上灼咽喉,形成「梅核氣」或喉喑。
  3. 飲食勞倦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上蒸,常見口糜、喉癰;腎陰虧虛則易發虛火喉痹。

喉口病症的辨證要點

中醫臨床重視局部與全身結合的辨證,例如:

  • 口腔潰瘍(口瘡):若潰瘍色紅灼痛,多屬心脾積熱;淡而不癒則可能為氣虛或陰虛火旺。
  • 咽喉腫痛(喉痹):急性者多為風熱犯肺或肺胃熱盛;慢性者常見肺腎陰虛或脾虛濕阻。

文獻與理論延伸

《慎齋遺書》將喉口獨立成篇,體現了明清醫家對口咽疾病專科化的初步探索。後世如《外科正宗》《醫宗金鑒》等進一步細分喉科病症,但均承襲此整體辨治思路,結合臟腑、經絡、氣血等理論,豐富了喉口病症的治療方法。

(註:本文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理論框架闡述,未涉及現代醫學內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