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菌

喉菌為中醫病名,指咽喉內生出如菌狀或浮萍狀之腫物,屬咽喉科疾患之一。此病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四》,其成因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分為以下三類: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積聚
    因過食膏粱厚味,致心脾二經積熱,熱毒上蒸咽喉,腐灼血肉而成菌狀腫物。此類患者多伴咽喉紅腫疼痛、口乾舌燥、便秘溲赤等實熱之象。
  2. 憂鬱氣滯
   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血熱氣滯,結於咽喉。此證多見於婦女,常兼胸脅脹悶、煩躁易怒,舌質偏紅或有瘀斑。
  3. 肝腎陰虧
    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熏灼咽喉,致局部血肉枯槁,形成菌狀物。患者多見咽乾口燥、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陰虛內熱之候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喉菌,首重辨明病因,分型施治:

  1. 熱毒上攻
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脾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《黃連解毒湯》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可佐以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  2. 肝鬱血熱
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涼血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以《逍遙散》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薄荷、生薑)為基礎,酌加丹皮、梔子、赤芍等清熱涼血之品。
  3. 肝腎陰虛
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,降火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主方用《六味地黃丸》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,可加玄參、麥冬、知母等滋陰降火;若虛火甚者,可合用《知柏地黃丸》。

其他療法

若腫物過大或久治不消,古籍記載可配合「手術祛腐」,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以刀針去除腐肉,外敷清熱生肌之藥。然此需由專業醫者操作,不可妄行。

喉菌一病,雖屬局部病變,實與全身氣血陰陽失衡相關,故治療時需整體調理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