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節
1. 病名
喉節,又稱喉癤,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。其初起時狀如梅核,滯於喉膈之間,患者自覺有異物感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日久則上犯至喉節部位,形成局部腫痛或結塊。此症多因氣滯痰凝或熱毒壅結所致,常見於情志不舒、肺胃積熱或外感邪毒侵襲咽喉者。
治療上,若見膿成,可用針刺破潰,排出膿液後,外敷膽硝丹(由膽礬、硝石等組成)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斂瘡;內服雄黃化毒丸(含雄黃、鬱金等),具解毒散結、化痰通絡之效。若屬氣鬱痰阻,可配合半夏厚朴湯以行氣化痰;若熱毒熾盛,則選用黃連解毒湯加減以瀉火解毒。
2. 解剖部位
喉節為人體頸前正中顯著之骨性突起,俗稱「喉結」,即現代解剖學之甲狀軟骨上緣,與舌骨相鄰。中醫理論中,此處為任脈所過,屬天突穴附近,與肺、胃經氣相通。喉節之形態與發育,男子因腎氣充盛而較女子明顯,故有「男以喉節為候」之說,反映腎氣及宗氣之盛衰。
延伸中醫觀點
- 經絡聯繫:喉節周邊為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所絡,故咽喉病症常與肺胃功能失調相關。
- 生理病理:喉節區域若見腫突或觸痛,除喉癤外,亦可能為瘰癧(淋巴結腫)或癭瘤(甲狀腺腫)之表現,需結合全身辨證。
- 古籍記載:《醫宗金鑑》提及喉癤「由肝肺火鬱結喉間」,強調疏肝清肺為治則;《外科正宗》則載外治法「針挑去膿,吹以冰硼散」,與膽硝丹異曲同工。
此症之辨證須分虛實,實證多責之痰熱瘀阻,虛證則常見陰虛火旺或氣虛不攝,臨床用藥需隨證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