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癤

喉癤為中醫喉科病名,指咽喉膈間結聚腫硬,狀若梅核,吐之不出、咽之不下之證,屬「喉痹」範疇。見載於清代《喉科指掌》卷四,與「梅核氣」症狀相似,然病機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喉癤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七情,致氣滯痰凝,結聚咽喉而成。其病位在肺胃,涉及肝脾:

  1. 風熱犯肺:外邪侵襲,肺失宣降,熱毒上攻咽喉,氣血壅滯成癤。
  2. 肝鬱氣結: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橫逆犯胃,津液不布,化生痰濁,痰氣交阻於喉間。
  3.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濕熱熏蒸,上灼咽喉,腐肉為癤。

臨床表現

喉癤主症為咽喉膈間腫硬,如物梗阻,吞嚥不利,或伴疼痛,甚則呼吸受阻。其特徵如下:

  • 痰氣互結型:咽喉如絮塞感,時輕時重,情緒波動時加劇,舌苔薄白膩,脈弦滑。
  • 熱毒蘊結型:咽喉紅腫熱痛,口渴煩躁,舌紅苔黃,脈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喉癤,首辨虛實寒熱,分型施治:

  1. 疏風清熱:屬風熱犯肺者,用銀翹散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清瀉肺胃之火。
  2. 理氣化痰:痰氣交阻者,投半夏厚朴湯以開鬱散結,或柴胡疏肝散佐以化痰之品。
  3. 清熱解毒:熱毒熾盛者,選普濟消毒飲解毒利咽,外吹冰硼散以消腫止痛。

相關鑑別

喉癤需與「梅核氣」、「乳蛾」等鑑別:

  • 梅核氣:多屬功能性病變,自覺喉中異物感,但檢查無實質腫塊,病機以肝鬱為主。
  • 乳蛾(扁桃體炎):發於喉核,紅腫化膿,多因肺胃熱盛,與喉癤病位有異。

喉癤一證,古籍多歸於「喉痹」門下,然其病機複雜,臨證須結合四診,細辨痰、氣、火之偏盛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