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瀉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針刺補瀉手法詳論
補瀉手法之概念源流
針刺補瀉手法乃中醫針灸治療之核心技術,其理論基礎可追溯至《內經》時期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明確提出"凡用針者,虛則實之,滿則泄之"之治療原則,此為補瀉手法之根本。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豐富多樣之操作技法,尤以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所載最為系統完備。
經典補瀉手法分類
基本補瀉手法
徐疾補瀉:
- 補法:進針緩慢,分層次逐步深入,得氣後快速出針,按閉針孔
- 瀉法:快速進針直達所需深度,得氣後緩慢分層退針,出針時不按閉針孔
提插補瀉:
- 補法:以插針為主,重插輕提,下插時用力,上提時輕緩
- 瀉法:以提針為主,重提輕插,上提時用力,下插時輕緩
捻轉補瀉:
- 補法:拇指向前,食指向後,順經脈循行方向捻轉
- 瀉法:拇指向後,食指向前,逆經脈循行方向捻轉
複式補瀉手法
蒼龍擺尾手法: 屬飛經走氣四法之一,操作時針尖朝向病所,持針柄左右搖擺如龍尾擺動,使針感沿經脈傳導,有通經接氣之效。
赤鳳搖頭手法: 亦為飛經走氣法,操作時以拇指、食指持針柄,似鳳凰搖頭般作圓周搖動,配合提插,用於行氣至關節處氣滯不行之症。
白虎搖頭手法: 針刺得氣後,手持針柄左右搖動,配合呼吸,搖時出針,擺時進針,有瀉實清熱之功。
青龍探爪手法: 進針時三進一退,分層次探刺,如龍爪探物,適用於肌肉豐厚處之虛證。
經氣調控手法
迎隨補瀉:
- 補法:針尖順著經脈循行方向進針
- 瀉法:針尖逆著經脈循行方向進針
開闔補瀉:
- 補法:出針後迅速按閉針孔,防止正氣外泄
- 瀉法:出針時搖大針孔,不加按壓,使邪氣外散
呼吸補瀉: 雖非嚴格意義之手法操作,然與手法配合密切
- 補法:患者呼氣時進針,吸氣時出針
- 瀉法:患者吸氣時進針,呼氣時出針
特殊複合手法
燒山火手法: 由徐疾、提插、捻轉、開闔等補法組合而成,分天、人、地三部操作,產生熱感,治虛寒之證。
透天涼手法: 綜合多種瀉法操作,亦分三部實施,產生涼感,用於實熱之證。
子午搗臼手法: 以提插捻轉為主,配合呼吸,上下提搗如舂米狀,用於水腫脹滿之證。
龍虎交戰手法: 左右交替捻轉,先左轉九陽數,後右轉六陰數,用於止痛及調和陰陽。
補瀉手法之理論依據
補瀉手法之效應機制,根植於中醫氣血陰陽理論。《難經·七十二難》云:"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",補法旨在激發經氣、溫養臟腑;瀉法則在疏泄邪氣、調和陰陽。手法操作通過不同物理刺激,影響經絡氣血之運行狀態,從而達到"調氣治神"之治療目的。
歷代醫家強調"氣至有效",補瀉手法之運用須以得氣為前提。《標幽賦》云:"輕滑慢而未來,沉澀緊而已至",描述得氣時之手下感覺,為施行補瀉手法之重要指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