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間潰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間潰爛

病證名,指咽喉部位出現潰瘍、糜爛並伴隨疼痛的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卷二十八,屬中醫喉科常見病證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喉間潰爛的發病機制主要分為兩類:

  1. 陰虛火炎
    • 多因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灼傷咽喉黏膜所致。
    • 臨床表現為咽喉潰爛處色淡紅,疼痛較輕但纏綿難癒,伴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。
  2. 肺胃實熱,毒火上沖
    • 因外感熱邪或飲食辛辣,熱毒蘊積肺胃,上攻咽喉,腐蝕血肉而成。
    • 症狀多見潰瘍鮮紅腫痛,表面覆黃白腐膜,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等實熱證候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陰虛火炎證
    • 治則:滋陰降火,清熱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以知柏地黃丸為基礎,加減玄參、麥冬、天花粉等養陰清熱之品。若兼肺陰不足,可合養陰清肺湯
  2. 肺胃實熱證
    • 治則:瀉火解毒,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黃連解毒湯涼膈散,加減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等解毒利咽藥。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清營涼血。

相關疾病對應

中醫所述喉間潰爛,與現代醫學多種疾病相關,如:

  • 奮森氏咽峽炎(潰瘍性咽炎):多屬肺胃熱毒證。
  • 咽喉梅毒:因楊梅瘡毒上攻所致,可參見「楊梅瘡」條,治宜清血解毒,方用土茯苓湯
  • 咽喉結核:多見陰虛肺燥,需配合潤肺抗癆之法。

其他外治輔助

除內服藥外,傳統中醫常配合外治法:

  • 吹藥:如冰硼散錫類散局部噴敷,清熱斂瘡。
  • 含漱:以黃連、甘草煎湯漱口,解毒止痛。

此證需細辨虛實,虛火當滋養,實熱宜清瀉,不可誤治。古籍《瘍醫大全》亦提及:「喉瘡久不癒者,必察其本,或補或瀉,務求其屬。」強調辨證求本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