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間發白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間發白證

病證名,屬中醫喉科疾患,相當於今之「白喉」。此病首見於清代乾隆年間,醫家據其臨床特徵——咽喉部出現白色假膜而命名,又稱「白纏喉」。其病因病機、診治要點皆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,以下分述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喉間發白證多因「太陰肺經伏熱」所致。肺屬金,主氣司呼吸,若素體陰虛或外感燥熱之邪,伏熱內蘊,耗傷肺津,致使肺金之氣受損。熱毒上攻咽喉,灼傷黏膜,化腐成膜,故見咽喉白腐遍生。此證亦與「疫毒」相關,清代醫家已觀察到其具傳染性,歸於「時疫喉疾」範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咽喉腫痛,黏膜上覆灰白或乳白色假膜,邊緣清晰,強剝易出血。
  2. 兼症:發熱、咳嗽聲嘶、口乾咽燥,甚則呼吸困難。舌質紅絳,苔少或薄黃,脈細數。
  3. 危候:若白膜蔓延至氣道(如「鎖喉風」),可致窒息,屬急重症。

治法與方藥

內治

以「養陰清肺、解毒利咽」為原則,主方選用養陰清肺湯(《重樓玉鑰》):

  • 組成:生地黃、麥冬、玄參、貝母、牡丹皮、薄荷、白芍、甘草。
  • 方義:生地、玄參滋陰涼血;麥冬潤肺生津;丹皮清血分伏熱;貝母化痰散結;薄荷宣透鬱熱;甘草解毒和藥。全方共奏清熱養陰、解毒消斑之效。

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連翹、金銀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;痰壅氣促者,加瓜蔞、竹瀝以化痰通絡。

外治

配合吹喉藥局部治療,常用方如冰硼散錫類散,直接吹敷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祛腐生肌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清代喉科專著《重樓玉鑰》詳述此證,提出「白喉忌表」之說,強調不可妄用辛溫發汗,以免助熱傷陰。另據《疫痧草》記載,此病易與「爛喉痧」(猩紅熱)混淆,然前者白膜堅韌,後者多伴全身痧疹,鑑別尤為關鍵。

歷史淵源

喉間發白證的記載,反映中醫對傳染性喉疾的早期認知。清代溫病學派興起後,醫家逐步完善其辨證體系,結合「伏氣」「疫毒」理論,深化對白喉類疾病的治療規範。

(註:本文所述治法方藥,需基於具體辨證施用,臨床應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