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花
喉花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今之「懸雍垂」,又稱「蒂中」、「小舌」,位於口腔軟腭後緣中央,呈垂吊狀之柔軟組織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四》明確記載:「喉花即為蒂中」,將其歸屬咽喉要衝,與周圍結構共司發聲、吞咽之能。
中醫理論與喉花之關聯
- 經絡所繫
喉花所處之位,乃任脈、督脈交會之區,且鄰近足陽明胃經與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。故其狀態可反映經氣盛衰,尤與肺胃功能相關。若肺熱上熏或胃火熾盛,常見喉花紅腫、垂長,甚則伴咽痛、音啞。 - 生理功能
中醫視喉花為「音聲之戶」,協調氣流震動以成語音;又為「吞咽之關」,引導食糜入食管,防其誤入氣道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及:「懸雍垂者,音聲之機也」,強調其於發聲之關鍵作用。 -
病理表現
- 喉花腫脹:多因風熱外襲或肺胃鬱火,症見咽部異物感、吞咽不利,舌紅苔黃。
- 喉花萎縮:常見於久病陰虛或氣血虧耗,如肺腎陰虛之虛火上炎,喉花乾瘦、色淡,伴口燥咽乾。
- 喉花下垂:氣虛下陷或脾失健運者,可見喉花鬆弛過長,甚則觸及舌根,致噁心、咳嗆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載:「懸雍垂腫,由熱毒上攻」,指出外邪或內熱皆可病及喉花。而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虛實,謂「實者多腫痛,虛者多垂長」,為臨床辨證之據。
此名詞雖現代少用,然於中醫古籍與理論中,喉花之形態與功能變化,始終為診察咽喉疾病、辨析臟腑病機之重要指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