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關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關癰
喉關癰為中醫病名,屬喉癰範疇,特指發於喉關部位之癰腫。其病位在喉核(扁桃體)上方後側,臨床以局部紅腫焮痛、咽部壅塞感為主要特徵,多因肺胃積熱,外感風熱邪毒,痰火搏結於咽喉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喉關癰的成因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- 肺胃蘊熱:平素嗜食辛辣厚味,或過飲醇酒,導致肺胃積熱內蘊,熱毒上攻咽喉。
-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乘虛侵襲,與內熱相搏,壅滯於喉關,氣血凝滯,化腐成膿。
- 痰火結聚:熱毒熾盛,灼津成痰,痰火互結,纏繞咽喉,致使局部腫脹潰膿。
臨床表現
喉關癰發病急驟,常見以下症狀:
- 局部徵象:喉核後上方紅腫高突,疼痛劇烈,喉核被擠壓向前下方,懸雍垂水腫變形,甚則偏向健側。
- 咽喉不適:咽部腫塞,吞嚥困難,言語含糊,帶鼻音,口中如有物阻。
- 放射痛:疼痛可牽連耳竅,伴隨耳鳴或耳痛。
- 全身症狀:發熱惡寒、頭痛、口乾引飲、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或滑數。
辨證論治
喉關癰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根據病程分期施治:
-
初期(未成膿)
- 治則:疏風清熱,解毒利咽。
- 方藥:清咽利膈湯加減(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牛蒡子、薄荷、玄參、桔梗、甘草等)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石膏、知母以清瀉肺胃。
-
成膿期
- 治則:清熱排膿,活血散結。
- 方藥:於清咽利膈湯基礎上加皂角刺、穿山甲以透膿,或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。
- 外治:膿成後以鋒針刺破排膿,繼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祛腐生肌。
-
潰後期
- 治則:益氣養陰,清解餘毒。
- 方藥:若氣陰兩傷,可選用沙參麥冬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相關鑑別
喉關癰需與其他喉部癰腫鑑別:
- 喉核癰(扁桃體周圍膿腫):病位限於喉核周圍,喉核紅腫更甚,但少見懸雍垂偏移。
- 裏喉癰(咽後膿腫):發於咽後壁,多見於小兒,咽壁腫脹突出,可影響呼吸。
預後與調護
本病若及時清熱解毒,膿出則症減,預後良好;若延誤治療,熱毒內陷,可能引發喉風(急性喉阻塞)等危候。
(註:本文所述治法與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指導,不可自行套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