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關詳述

一、解剖定位與結構
喉關為中醫咽喉解剖之要衝,由三部分構成:

  1. 喉核(腭扁桃體):位於口咽兩側,中醫視為「防禦外邪之門戶」,屬「太陰肺經」與「陽明胃經」交會處。
  2. 懸雍垂(小舌):垂於軟齶中央,主司氣機升降,與「脾經」相繫。
  3. 舌根:為「腎經」所過,與津液輸布密切相關。

喉關以內稱「內喉關」,含喉底(咽後壁)與會厭;以外則屬「關外」,涵蓋上齶、頰黏膜及齒齦等。此分野對辨證具有關鍵意義,如外感病邪多先犯關外,內傷疾患常顯於關內。

二、生理功能與經絡聯繫
喉關為「氣道」與「食道」之樞紐,中醫認為其功能受多條經脈調控:

  • 肺經:主司呼吸,喉關不利常見肺經風熱或痰凝。
  • 胃經:循行咽喉,胃火上炎可致喉關腫痛。
  • 腎經:絡於舌根,腎陰虧虛易現喉關乾澀。
  • 脾經:連繫懸雍垂,脾虛濕困可致懸雍垂水腫。

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及:「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」說明喉關兼具飲食攝納與呼吸發聲之責。

三、病理機轉與臨床表現
喉關病變多因外邪侵襲或臟腑失調,常見證型如下:

  1. 風熱犯關:喉核紅腫,懸雍垂充血,伴發熱惡風,屬「風溫」初起。
  2. 火毒壅滯:喉關漫腫劇痛,甚則化膿,如《尤氏喉科秘書》所載「喉閉」,乃氣機閉塞之危候。
  3. 陰虛燥灼:喉關乾紅,舌根燥裂,多見於肺腎陰虛。
  4. 痰瘀互結:喉底顆粒增生(簾珠喉),或喉核僵硬,屬久病入絡。

四、古籍文獻考證
《瘍醫大全》稱喉關為「咽門」,強調其「司開闔」之能;《外科正宗》則以「喉痹」統稱關內外腫閉之症。清代喉科專著尤重「辨關內外」,如關內生瘡多屬陰虛火炎,關外潰爛常因陽明熱盛。

五、與現代醫學對照
中醫喉關範疇近似現代解剖之「口咽部」,但涵蓋更廣的機能網絡。如「喉核」對應腭扁桃體,而「喉底顆粒」則類似淋巴濾泡增生,中醫從整體氣化角度解釋其病機,非僅局部炎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