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疳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疳瘡
喉疳瘡為中醫病名,指咽喉、口舌等處生瘡,瘡面呈黃白色或紫紅色,局部腫痛劇烈,甚則妨礙飲食與吞嚥。此證多因外感熱毒或內生火熱,蘊結於肺脾、肺胃二經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肺脾熱毒:肺主氣,脾主運化,若肺脾二經感受熱毒,上攻咽喉,則發為喉疳瘡。《咽喉經驗秘傳》云:「肺脾受熱毒……俱生此證。」
- 肺胃積熱:過食辛辣炙煿,或嗜飲醇酒,致使肺胃積熱,熱毒上炎,燔灼咽喉黏膜,形成瘡瘍。
- 外感暑火之毒:盛夏酷暑,或久處爐火燥熱環境,外受炎熱之邪,內蘊火毒,內外合邪,發為喉疳。
臨床表現
- 咽喉或口舌黏膜生瘡,瘡面色澤或黃白,或紫紅,周圍紅腫。
- 疼痛劇烈,甚則影響進食、吞嚥,或伴隨口乾、煩熱。
- 若熱毒熾盛,可兼見發熱、便秘、尿赤等全身症狀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瀉火消腫為主,常用五味消毒飲加減:
- 基礎方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,清熱解毒之力專。
- 加減:
- 若肺熱盛,加黃芩、桑白皮以清瀉肺火。
- 胃火熾者,加石膏、知母以清胃瀉熱。
- 腫痛甚者,加牛蒡子、桔梗、玄參以利咽消腫。
- 兼陰傷者,酌加麥冬、生地以養陰清熱。
其他療法
- 外治:可配合冰硼散、錫類散等吹喉,以清熱止痛、斂瘡生肌。
- 針灸:取少商、商陽點刺放血,或針合谷、內庭等穴,以瀉熱解毒。
喉疳瘡之證,總屬火毒為患,臨證須辨明熱毒所犯經絡與兼夾之邪,隨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