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疳

病名

喉疳,係指疳瘡生於咽喉之病證,屬中醫喉科疾患之一。其臨床表現多見咽喉潰爛、疼痛,或伴腐臭,嚴重者可致吞嚥困難、聲音嘶啞。本病類似於現代醫學之奮森氏咽峽炎咽部梅毒等疾病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喉疳之成因多端,主要與風熱外襲胃火熾盛陰虛火旺楊梅結毒等因素相關,分述如下:

  1. 風熱灼肺,陰津耗傷

    • 外感風熱之邪,熱邪壅滯肺經,灼傷肺陰,咽喉失於濡養,遂生潰瘍。
    • 治則: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湯加減,酌加玄參、麥冬以潤燥利咽。
  2. 胃經蘊熱,火毒上攻

    • 因過食膏粱厚味,或嗜飲辛辣,致胃火熾盛,循經上炎,結於咽喉,腐肉成疳。
  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,方選黃連解毒湯加減,可佐以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清熱之力。
  3. 楊梅結毒,血脈潛伏

    • 梅毒餘毒未清,潛伏血絡,久則化熱成毒,上攻咽喉,腐蝕肌膜而成疳瘡。
    • 治則:解毒化腐,方用五寶散加減,配合土茯苓、皁角刺以祛毒通絡。

古籍考證

《洞天奧旨》卷十二提及:「喉疳之瘡,即雙蛾之癥也。」此處將喉疳與喉蛾(即乳蛾)相聯繫,認為兩者病機相似,皆屬熱毒壅結咽喉所致。然喉疳更偏重於黏膜潰爛,而喉蛾則以扁桃體腫脹為主,臨床需詳加辨別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風熱肺燥型:咽喉乾痛,潰面淺紅,伴咳嗽痰少。
  • 胃火熾盛型:咽喉灼痛劇烈,潰瘍深紅腫脹,口臭便秘。
  • 毒瘀結聚型:潰瘍晦暗,腐物疊布,病程纏綿難癒。

治法方藥舉隅

  1. 陰虛火旺

    • 主方:知柏地黃湯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
    • 加減:咽喉乾甚者,加天花粉、石斛;潰瘍不斂者,加黃芪、當歸以托毒生肌。
  2. 熱毒壅盛

    • 主方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
    • 加減:腫痛甚者,加板藍根、馬勃;腐膿多者,加皁角刺、穿山甲以排膿。
  3. 梅毒餘毒

    • 主方:五寶散(珍珠、琥珀、硃砂、冰片、牛黃)
    • 加減:配合土茯苓湯煎服,以加強解毒之效。

附: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喉蛾(乳蛾):以扁桃體腫大為特徵,多因風熱或肺胃熱盛所致,與喉疳之潰瘍有別。
  • 喉癬:咽喉黏膜乾枯如苔蘚,屬虛勞之證,與喉疳之熱毒實證不同。

喉疳一病,須審因論治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方能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頗豐,臨床運用時需靈活化裁,以契合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