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風針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風針訣詳解

喉風針訣之源流與理論基礎

喉風針訣乃中醫喉科重要治療技術,首載於清代鄭梅澗所著《重樓玉鑰》卷下。此針法專治各類喉風證候,其理論根基於中醫經絡學說與氣血運行原理。喉風諸證多因風熱邪毒相互搏結,導致氣血凝滯不行,風痰上沖咽喉所致。針刺治療旨在開導經絡,疏利氣機,使邪熱得以外達,風痰自然化解。

病因病機與針治原理

中醫認為,喉風之發病機轉主要涉及三方面:

  1. 外感風熱:風性輕揚,熱性炎上,風熱相搏,上攻咽喉
  2. 氣血凝滯:邪毒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局部壅滯
  3. 痰濁上泛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隨氣上逆,結於咽喉

喉風針訣通過針刺特定穴位,達到以下治療效果:

  • 疏風清熱:疏散外邪,清解熱毒
  • 行氣活血:通暢經絡,消散瘀滯
  • 化痰利咽:降氣化痰,消腫止痛

針刺穴位與操作要領

基本取穴原則

喉風針訣遵循「遠近配穴」、「標本兼治」原則,根據病情輕重選用不同穴位組合:

輕症取穴

  • 少商(肺經井穴,清肺利咽)
  • 少衝(心經井穴,清心瀉火)
  • 合谷(大腸經原穴,疏風解表)

重症加刺

  • 囟會、前頂、百會、後頂(督脈要穴,醒腦開竅)
  • 風府(祛風要穴)
  • 頰車(局部取穴,通利咽喉)
  • 風池(少陽經穴,祛風清熱)

備用穴位系統

根據病情需要,可選用以下穴位:

  • 肩井(少陽經穴,疏泄風熱)
  • 尺澤、曲澤(心包經合穴,清熱瀉火)
  • 小海、少海(心經與小腸經穴,清心安神)
  • 商陽、中衝(大腸經與心包經井穴,瀉熱解毒)
  • 照海(腎經穴,滋陰利咽)
  • 足三里(胃經合穴,健脾化痰)
  • 隱白(脾經井穴,健脾祛濕)

針刺操作特點

  1. 針序安排:遵循「先上後下,先陽後陰」原則,先刺頭部諸穴,再取四肢穴位
  2. 刺激強度:初期宜輕刺以疏風,後期可適當加強以瀉熱
  3. 留針時間:根據證候輕重,一般留針15-30分鐘
  4. 補瀉手法:多用瀉法以祛邪,配合透天涼等手法加強清熱效果

辨證施治與配穴變化

喉風針訣強調辨證論治,根據不同證型靈活調整:

  1. 風熱襲表型

    • 主證:咽喉腫痛,伴發熱惡寒
    • 配穴:加重合谷、風池,加刺大椎
  2. 痰熱壅盛型

    • 主證:咽喉腫痛甚,痰多黏稠
    • 配穴:加刺豐隆、內庭
  3. 氣血瘀阻型

    • 主證:咽喉暗紅腫痛,舌質紫暗
    • 配穴:加刺膈俞、血海
  4. 陰虛火旺型

    • 主證:咽喉乾痛,午後加重
    • 配穴:加刺太溪、三陰交

輔助療法與綜合運用

喉風針訣常配合其他中醫療法以增強療效:

  1. 內服藥物

    • 可配合清熱解毒方劑如普濟消毒飲
    • 或使用利咽開音方如清咽利膈湯
  2. 外用療法

    • 吹喉散劑:如冰硼散、錫類散
    • 含漱湯藥:如銀花甘草湯漱口
  3. 刺絡放血

    • 於少商、商陽等井穴點刺出血
    • 耳尖或耳垂放血以瀉熱毒

臨床應用與療效機理

喉風針訣通過多途徑發揮治療作用:

  1. 神經調節:刺激特定穴位調節自主神經功能,改善局部微循環
  2. 免疫調節:激活機體免疫反應,增強抗炎能力
  3. 體液調節:促進內源性止痛物質釋放,緩解疼痛
  4. 經絡效應:疏通經絡氣血,恢復陰陽平衡

此針法尤其適用於急性喉風證候,如急喉痹、急喉喑等病症,對於緩解咽喉腫痛、吞咽困難、聲音嘶啞等症狀有顯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