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土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補土派

補土派為金元時期重要醫學流派之一,其代表人物乃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(字明之,號東垣)。李杲承襲《內經》理論,結合臨床實踐,提出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之核心觀點,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受損,則元氣虛衰,諸病叢生。

學術思想與理論基礎

李杲認為,脾胃屬土,位居中焦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脾胃功能健旺,則清陽上升、濁陰下降,五臟六腑皆得其養;反之,若飲食勞倦、情志失調或外邪侵襲,導致脾胃受損,則中氣下陷、陰火內生,進而引發各種疾病。此即其「內傷學說」之要旨。

在病因病機方面,李杲特別重視「脾胃氣虛」與「陰火」之關係。他指出,脾胃虛弱時,中焦氣機升降失常,清陽不升則元氣虧虛,濁陰不降則濕濁內停,甚而化熱,形成「陰火」。此火非實火,乃虛性亢奮之象,表現為身熱、煩渴、倦怠等虛熱症狀。

治療特色與代表方劑

補土派之治療原則以「補益脾胃、升舉陽氣」為主,擅用甘溫之品以補中氣,佐以升提之藥以助陽氣上升。李杲自創多首方劑,其中以補中益氣湯最為著名:

  • 補中益氣湯:由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組成,主治脾胃氣虛、中氣下陷所致之倦怠乏力、食少腹脹、久瀉脫肛等症。此方體現「甘溫除熱」之法,通過補益中氣以退虛熱。

其他代表方劑尚包括:

  • 升陽益胃湯:用於脾胃虛弱兼濕濁內阻者,具益氣健脾、升陽除濕之效。
  • 清暑益氣湯:針對暑熱耗傷元氣,兼顧清暑與補脾。

後世影響與學術傳承

補土派理論對後世中醫影響深遠,明代醫家張景岳、清代葉天士等皆受其啟發,進一步發展脾胃學說。清代溫病學派亦吸收補土派思想,強調「脾胃為溫病轉歸之關鍵」。此外,補土派注重調理後天之本的理念,至今仍為中醫臨床治療慢性病、虛損性疾病之重要依據。

補土派與其他金元學派(如寒涼派、攻邪派、滋陰派)並立,展現中醫辨證論治之多樣性,其學術價值在於系統闡述脾胃與全身疾病之關聯,並確立「治脾以安五臟」的治療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