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疔
喉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,特指發於喉內兩側之急性癰腫。其形狀細長如靴釘,頂端尖銳,根部深陷,色呈紫黑,質地堅硬。初起時患處麻癢,繼而轉為劇痛,甚則影響吞咽與呼吸,屬中醫「喉科急症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肺胃積熱,火毒熾盛所致。肺主氣,開竅於鼻,咽喉為肺胃之門戶;若過食辛熱厚味,或外感風熱邪毒,內鬱化火,火毒循經上攻,結聚於喉,氣血壅滯,熱盛肉腐而成疔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勞倦過度,亦可能助長火勢,促使毒邪凝聚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喉內兩側生瘡,形如釘狀,根部緊束,頂端堅硬,色紫黑,伴紅腫熱痛。
- 全身症狀:初起或見發熱、煩渴、便秘、尿赤,舌紅苔黃,脈洪數等陽明腑實或肺胃熱盛之象。
治法方藥
治則:清瀉肺胃,解毒消腫。
- 內治:
- 主方:選用《涼膈散》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甘草),以瀉火通便,使熱毒從下而解。
- 加減:若熱毒極盛,可合《黃連解毒湯》;痰熱壅喉者,加貝母、瓜蔞以化痰散結。
- 外治:
- 以《清涼散》(青黛、硼砂、黃柏、冰片等)吹喉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亦可配合針刺少商、商陽穴放血,以泄熱毒。
鑒別要點
喉疔需與「喉癰」、「乳蛾」區分:
- 喉癰:腫勢散漫,成膿後軟而波動,疼痛範圍較廣。
- 乳蛾(扁桃體炎):發於喉核,紅腫隆起,表面或有白腐,多伴外感症狀。
古籍考據
《增訂治疔匯要》明確記載其形症:「喉疔,急證也……尖而且長,紫黑堅硬」,並強調火毒上沖之病機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喉疔屬「火毒疔」,需急瀉其實熱,防其毒邪內陷。
此病發展迅速,古稱「走黃」之險,故治療當及時,以阻斷毒邪蔓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