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點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點疳

病證名,首載於《育嬰秘訣》,屬「走馬牙疳」之變證。其病機多因疳毒熾盛,上攻咽喉,蝕傷喉頭環狀軟骨部位,致局部肌膜潰爛成瘡。此證多見於小兒疳積重症,或餘毒未清,循經上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喉點疳之成,與脾胃虛損、熱毒內蘊密切相關。小兒脾胃嬌弱,若調護失宜,飲食不節,積滯化熱,久則成疳;或罹患痘疹、溫病後,餘毒未盡,陰液耗傷,虛火內灼,疳毒循足陽明胃經上擾咽喉,腐蝕血肉,遂發為喉點疳。其病位雖在咽喉,然根本在於中焦脾胃失調,兼夾心肝之火上炎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喉間紅腫灼痛,繼而環狀軟骨處現灰白或黃褐色潰瘍,邊緣不齊,腐臭溢膿,甚則吞咽困難,聲音嘶啞。若毒邪深入,可伴身熱煩躁、口乾舌燥、脈洪數等實熱之象;若遷延不癒,則見形瘦神疲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候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清熱解毒:選用黃連解毒湯、清胃散加減,以瀉胃火、解疳毒。
    • 涼血消疳:若熱毒熾盛,配合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涼血化瘀。
    • 養陰生肌:後期陰傷者,可用益胃湯合沙參麥冬湯滋陰潤燥,促進瘡面癒合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漱口方:以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潔潰面。
    • 吹藥:局部可選用冰硼散、錫類散吹喉,以消腫化腐生肌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牙疳初起,腫痛潰爛,甚則穿腮破唇,急宜瀉火解毒。」雖未直言喉點疳,然其治則相通,皆重清解熱毒、護陰生肌。此證凶險,須辨明虛實,標本兼治,以防毒邪內陷,變生他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