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道

喉道為中醫解剖部位名稱,泛指咽喉部之通道,屬「咽喉」範疇。中醫理論中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是呼吸與飲食之要衝,亦為經絡循行之樞紐,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中醫對喉道的認識

  1. 生理功能

    • 司呼吸:喉道為氣體出入之通路,與肺相連,主司呼吸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及「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」,強調其通氣之功。
    • 主發聲:聲音之生成依賴喉道氣機通暢,與肺、腎相關。肺氣充沛則聲亮,腎精上承則音穩。
    • 行水穀:咽喉為飲食入胃之門戶,屬胃系所轄,其通利與否影響脾胃運化。
  2. 經絡聯繫
    喉道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,包括:

    • 手太陰肺經:循喉嚨,與發聲、呼吸直接相關。
    • 足少陰腎經:循喉嚨,挾舌本,腎陰滋養咽喉,虛火可致乾燥疼痛。
    • 足陽明胃經:循頤車,下走喉嚨,胃熱上攻易引發喉腫。
    • 任脈:至咽喉,總任陰脈,調節喉道氣血。
  3. 病理表現
    喉道病證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或臟腑失調所致,常見證型包括:

    • 風熱犯肺:喉腫痛、聲音嘶啞,伴發熱惡風。
    • 陰虛火旺:喉乾澀微痛,午後加重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痰氣互結:喉中異物感(梅核氣),情志不舒時加劇。
    • 胃火上炎:喉部灼痛、潰瘍,伴口臭便秘。
  4. 治療原則
    中醫治喉道疾病,首重辨證:

    • 疏風清熱:如銀翹散、桑菊飲。
    • 滋陰降火:如知柏地黃丸、養陰清肺湯。
    • 理氣化痰:如半夏厚朴湯。
    • 瀉胃解毒:如涼膈散、清胃散。

喉道之調護,須結合四時節氣與體質,其功能盛衰亦反映臟腑氣血狀態,為中醫診察之重要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