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補實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補實」一詞源於《靈樞·脹氣》所載:「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。」意指誤用補法治療實證,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耗散人體正氣。此概念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,若未區分虛實而濫用補益,反會擾亂氣機,使實邪更盛。

補實的理論基礎

中醫將疾病分為「虛證」與「實證」,治療原則為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。

  • 虛證:正氣不足,表現為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等,宜用補法以扶正。
  • 實證:邪氣亢盛,如痰濕、瘀血、熱毒等壅滯,宜用瀉法以祛邪。

若實證誤用補法(如人參、黃耆等溫補之品),可能助長邪氣,導致「閉門留寇」,使病邪纏綿難癒。例如:

  • 實熱證:若誤投溫補,可能加重火熱之象,出現口瘡、煩躁、便秘等。
  • 痰濕內阻:若盲目進補,反而滋膩礙脾,加重胸悶、苔膩等症狀。

經典文獻中的補實
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強調「毋實實,毋虛虛」,即不可補實證、瀉虛證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大實有羸狀,誤補益疾」,說明某些實證可能表現出虛弱假象,若未細辨而誤補,將使病情惡化。

臨床應用與辨析

中醫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補法須嚴格對應虛證。例如:

  1. 氣滯血瘀:宜行氣活血,若誤用補氣藥,可能加劇瘀阻。
  2. 外感表實:當發汗解表,若誤補正氣,反使邪氣內陷。

總言之,「補實」之戒,體現中醫「因證施治」的核心思想,強調必須透過四診合參,明確病性虛實,方能避免治療之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