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刺

病名
喉刺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主要表現為上齶(口腔上壁)出現密集紅點,狀如蚊蟲叮咬痕跡或細小齒痕。此症多見於虛勞久病未癒者,因陰虛內熱、虛火上炎,灼傷咽喉黏膜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火旺:久病耗傷腎陰,或勞倦過度,致腎水不足,虛火循經上炎,燔灼咽喉。
  2. 榮血枯竭:陰血虧虛,咽喉失於濡養,黏膜乾燥破損,形成紅點。
  3. 肺腎兩虛:肺陰不足,腎陰虧損,金水不相生,咽喉為肺之門戶,故見上齶紅點叢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上齶黏膜布滿細小紅點,色鮮紅或暗紅,排列密集。
  • 或伴咽乾口燥、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等陰虛症狀。
  • 舌質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法
以「滋陰降火」為原則,著重補益腎陰、清降虛火。

方藥

  • 主方:知柏地黃湯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加減。
    • 若陰虛甚者,加玄參、麥冬、天冬以增強養陰潤燥之力。
    • 虛火明顯者,可酌加地骨皮、銀柴胡清退虛熱。
    • 若兼肺陰不足,加沙參、百合滋肺陰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太谿、照海、三陰交等穴滋腎陰,配少商、魚際清肺熱。
  • 外治:以冰硼散或養陰生肌散局部吹敷,緩解黏膜灼痛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虛火上升,咽喉乾燥,破如蚊嚙」,與喉刺症狀相類,強調陰虛為本,治當壯水制火。此症與「喉疳」「喉痺」有別,需辨明虛實,不可妄用苦寒攻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