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瘡

喉瘡為中醫病名,指咽喉部位生瘡,局部可見肉色赤紅,甚或層疊腫起,妨礙飲食吞嚥之證。此病多與臟腑內熱上沖咽喉有關,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,可因不同臟腑熱盛而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經陰火上炎:足少陰腎經循喉嚨,若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上灼咽喉,則發為喉瘡。《醫學心悟》指出:「喉瘡,少陰腎經陰火上沖也。」此類患者多伴見咽乾口燥、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。
  2. 脾經積熱上攻:脾開竅於口,其經脈連舌本。若過食辛辣厚味,脾熱內蘊,熱毒循經上擾,可致上齶或咽喉生瘡,並見口臭、苔黃膩等症。
  3. 心火上炎:手少陰心經繫舌本,若心火亢盛,燔灼咽喉,則舌上或喉間生瘡,伴心煩失眠、舌尖紅赤等症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陰虛火旺型:喉瘡色紅微腫,咽乾痛,午後加重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  • 脾胃熱盛型:瘡面紅腫灼痛,或覆黃白腐膜,口渴口臭,便秘溲赤。治宜清瀉脾胃,方用涼膈散或清胃散化裁。
  • 心火熾盛型:舌瘡為主,心煩尿赤,舌尖紅絳。治宜清心瀉火,方用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。

外治與輔助療法
除內服藥物外,可配合外治法,如以冰硼散、錫類散等吹喉,或選用金銀花、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煎湯含漱。針灸可取少商、合谷、照海等穴,以瀉熱利咽。

喉瘡之證,須詳辨臟腑病位及虛實,結合四診調理內在失衡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亦強調,咽喉為諸經交會之所,臨證時需整體審察,不可獨治局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