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杵

病證名,屬中醫喉科範疇,指咽喉部位出現極度腫脹與劇烈疼痛的病證。其名見載於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,原文記述:「喉杵,喉極腫而極痛。」並提出治療方藥「甘桔射幹湯」及外治之法「燒鹽散」。另有古籍刊刻誤將「杵」作「忤」者,實為字形訛誤,當以「喉杵」為正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喉杵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肺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。風熱外襲,首犯肺衛,咽喉為肺之門戶,邪熱壅滯脈絡,則氣血瘀阻,發為腫痛;若肺胃素有鬱熱,復感外邪,內外合邪,熱毒熾盛,更易導致咽喉紅腫劇痛,甚則化腐成膿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咽喉部位突發性紅腫高突,疼痛劇烈,吞咽困難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。嚴重者腫勢可連及頸項,聲音嘶啞,呼吸不暢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甘桔射幹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以甘草、桔梗、射幹為主藥,清熱解毒、利咽止痛。可隨證加減,如熱盛加黃芩、連翹;腫甚加牛蒡子、板藍根;痰熱壅盛加貝母、瓜蔞。
    • 若肺胃熱毒熾盛,可選用普濟消毒飲清咽利膈湯,瀉火解毒、涼血消腫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燒鹽散:取青鹽煅燒存性,研末吹喉,具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    • 另可配合針刺(如少商、商陽穴放血)或中藥煎湯漱口(如薄荷、金銀花、硼砂等)。

鑒別要點
喉杵需與「喉痹」「乳蛾」等咽喉病證區分。喉痹泛指咽喉腫痛,病勢較緩;乳蛾則專指扁桃體腫大,形如蠶蛾。而喉杵以「腫痛劇烈」為特徵,病勢急重,多屬熱毒壅盛之實證。

古籍考據
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喉杵一證亦散見於部分喉科專著,然論述簡略。清代《喉科心法》《瘍醫大全》等雖未直接提及「喉杵」,但對類似證候的辨治與「喉杵」治法相通,可互為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