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痹
喉痹為中醫病名,意指咽喉部氣血瘀滯、閉塞不通的病理狀態。「痹」者,閉阻之意,泛指咽喉因邪氣壅滯或正氣虧虛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腫痛、阻塞、吞嚥不利等症狀的統稱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喉痹的發生與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臟腑失調及氣血瘀滯密切相關:
- 外邪侵襲:風熱或風寒之邪上犯咽喉,初起多見風熱外襲,症見咽喉紅腫熱痛;若寒邪客於咽喉,則見咽痛惡寒,苔白。
- 肺胃熱盛:過食辛辣厚味,肺胃積熱上攻,燔灼咽喉,可見咽喉劇痛、充血腫脹,甚則化膿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或肺陰虧虛,虛火上炎,咽喉失養,症見咽乾灼痛、喉嚨異物感,午後加重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久病不癒,氣機鬱結,血行不暢,瘀阻咽喉,表現為咽部刺痛、梗噎感,舌暗或有瘀斑。
臨床表現
喉痹以咽喉不適為主症,依證型不同而異:
- 實證:咽喉紅腫疼痛,吞嚥困難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。
- 虛證:咽乾微痛,異物感明顯,反覆發作,夜間尤甚。
- 瘀血證:咽部刺痛固定,黏膜暗紅,舌質紫暗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喉痹:咽部紅腫,疼痛劇烈,伴發熱惡風,舌紅苔薄黃。
- 風寒喉痹:咽痛較輕,惡寒無汗,苔薄白,多見於外感初期。
- 肺胃熱盛喉痹:咽喉焮紅腫痛,痰黃黏稠,口渴引飲,脈洪數。
- 陰虛喉痹:咽乾灼熱,黏膜乾紅少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氣鬱血瘀喉痹:咽部梗噎不適,刺痛日久,黏膜暗紅肥厚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喉痹強調辨證施治:
- 疏風清熱:用銀翹散、桑菊飲等方加減,適用於風熱證。
- 散寒利咽:選用六味湯或荊防敗毒散,針對風寒客咽。
- 清瀉肺胃: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等方清泄實火。
- 滋陰降火:知柏地黃丸或養陰清肺湯滋補肺腎之陰。
- 理氣活血:會厭逐瘀湯或血府逐瘀湯化裁,疏通咽喉瘀阻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少商、商陽點刺出血,或針合谷、列缺、照海等穴。
- 外治:冰硼散、錫類散等吹喉,或含服六神丸。
- 食療:實證可飲用金銀花露,虛證宜服麥冬百合粥。
喉痹涵蓋現代醫學之急慢性咽炎、扁桃體炎等疾患,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針對氣血陰陽失衡之本,結合局部症狀,展現其辨證論治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