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白

病證名,亦稱白喉,首見於清代醫家鄭若溪所著之《喉白闡微》。此病屬中醫喉科範疇,以咽喉部出現白色偽膜為主要特徵,多因外感時疫癘氣,或內蘊肺胃熱毒,上攻咽喉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喉白之發病與天行癘氣(疫毒)及體質虛弱密切相關。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疫毒侵襲:外感溫熱疫毒之邪,從口鼻而入,直犯肺胃,上蒸咽喉,腐蝕黏膜,形成白膜。
  2. 肺胃積熱:素體陽盛,肺胃蘊熱,復感外邪,內外合邪,熱毒熾灼咽喉,氣血壅滯,化腐成膜。
  3. 陰虛火旺:久病或體虛者,肺腎陰虧,虛火上炎,熏灼咽喉,亦可致白膜生成。

臨床表現

喉白之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咽喉疼痛,吞咽困難。
  • 咽喉部出現灰白色或乳白色偽膜,緊附黏膜,強行剝離易出血。
  • 發熱、頭痛、身倦,甚則聲音嘶啞、呼吸急促。
  • 舌質紅,苔黃或黃膩,脈數或洪大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邪性質與體質差異,喉白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風熱疫毒證:初起惡寒發熱,咽喉紅腫疼痛,白膜初現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肺胃熱熾證:高熱煩渴,咽喉劇痛,白膜蔓延,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。
  3. 陰虛燥熱證:低熱纏綿,咽乾口燥,白膜乾枯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喉白,以清熱解毒、養陰潤燥為主,兼顧透邪外達。常用治法包括:

  • 清解疫毒:選用普濟消毒飲銀翹散加減,以疏風清熱、解毒利咽。
  • 瀉火涼血:若肺胃熱盛,可用涼膈散清咽利膈湯,清瀉肺胃實火。
  • 滋陰降火:陰虛者宜養陰清肺湯,滋養肺腎,清降虛火。
  • 外治法:配合吹喉散(如冰硼散、錫類散)局部外用,以清熱消腫、祛腐生肌。

古籍記載

《喉白闡微》詳述喉白之病因與治法,強調「疫毒壅盛,非清不降;陰液虧耗,非潤不濟」,並提出「治白喉當急清陽明,兼顧少陰」之論,對後世辨治喉白影響深遠。

喉白一病,雖屬中醫急症,然辨證精準、用藥得當,可獲良效。其理論與治法,體現中醫對疫病及咽喉疾患的獨特認識與臨床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