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侯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侯祥
侯祥,南北朝北魏時期官吏,活躍於正光年間(520—525年)。據史料記載,正光五年(524年),侯祥獲拜為司徒左長史,並兼任尚藥典禦一職,掌管宮廷醫藥事務,屬北魏醫政體系中的重要職官。
尚藥典禦與中醫職官體系
「尚藥典禦」為北魏醫官名,隸屬門下省,主責皇室醫藥調配與御用方劑監製,其職能類似於後世之「太醫令」。此職位需精通藥性、方劑配伍及診療技術,反映侯祥具備深厚的中醫藥學素養。北魏時期,中醫理論已趨系統化,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為醫官必修,侯祥任職期間,可能參與整理或應用當時流行的方書,如《小品方》《集驗方》等。
南北朝中醫藥發展背景
侯祥所處的南北朝時期,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均有顯著進展。北魏吸收漢晉醫藥成果,並融合鮮卑等民族的醫療經驗,形成獨特的北方醫學體系。此時期重視脈診、藥物炮製及針灸療法,如《脈經》的脈學理論、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的分類法,均對尚藥局的藥政管理產生影響。侯祥作為典禦,可能涉獵這些知識,並應用於宮廷醫療。
侯祥與宮廷醫學
尚藥典禦需統籌御醫團隊,調配珍稀藥材(如人參、麝香等),並監督方劑煎煮。北魏宮廷盛行養生方與外丹術,如「五石散」等寒食散曾風行一時,典禦職責亦包含評估此類方藥的適用性。侯祥的任職背景,顯示其在中藥藥性(四氣五味)、配伍禁忌(如「十八反」)及劑型(湯、丸、散等)方面具備實務經驗。
歷史評價與醫學貢獻
雖具體醫案未見詳載,然侯祥身處醫政核心,其職務反映北魏對醫藥的重視。南北朝醫官制度為唐代太醫署的完善奠定基礎,而尚藥典禦一職的設置,亦體現中醫「醫政合一」的傳統,對後世宮廷醫學影響深遠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