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侯寧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侯寧極《藥譜》與唐代中藥學探微

侯寧極為唐代醫家,生平籍貫不詳,其著作《藥譜》一卷,收錄藥物一百九十餘種,是研究唐代中藥學的重要文獻。唐代為中醫藥學發展的鼎盛時期,官方編纂《新修本草》,民間醫家亦致力於藥性整理與臨床應用,侯氏《藥譜》正反映了此一時代背景。

《藥譜》的藥物分類與特色

唐代中藥學注重藥物性味、歸經與功效系統化。《藥譜》雖已散佚,但從殘存記載推測,其內容可能依循當時主流的分類方式,如:

  1. 按性味歸經:參考《神農本草經》「四氣五味」理論,標註藥物寒熱溫涼、酸苦甘辛鹹等特性,並註明歸屬經絡(如桂枝入太陽經、黃連入心經)。
  2. 按功效主治:如解表藥(麻黃、防風)、清熱藥(黃芩、梔子)、補益藥(人參、黃耆)等,與《千金要方》等醫籍分類相呼應。
  3. 地域產地標註:唐代重視道地藥材(如川貝母、懷山藥),《藥譜》可能記載藥物產地,反映當時藥材貿易與採集實況。

侯寧極的學術貢獻

  1. 補充民間用藥經驗:唐代醫家除繼承前代經典,亦整合民間驗方。《藥譜》可能收錄部分地方性藥物,如嶺南地區的草藥應用。
  2. 藥名考證:唐代藥物別名繁多(如「夜交藤」即何首烏藤),《藥譜》或具備釐清名稱混淆的功能,類似《本草拾遺》的考據精神。
  3. 與官方藥學互補:《新修本草》為國家頒定藥典,而《藥譜》屬個人著述,兩者並存顯示唐代藥學「官民並進」的發展模式。

唐代中藥學的歷史脈絡

侯寧極所處的唐代,中醫理論與臨床結合緊密,藥學發展呈現以下特點:

  • 外來藥物融合:絲綢之路引進乳香、沒藥等西域藥材,《藥譜》可能涵蓋部分舶來品。
  • 炮製技術成熟:如《千金翼方》詳載蒸、炒、炙等法,《藥譜》或記錄特殊加工方法。
  • 食療並重:孫思邈提倡「藥食同源」,唐代《食療本草》與《藥譜》或有交叉內容。

侯寧極《藥譜》雖僅存目錄,但其價值在於體現唐代醫家對藥物知識的系統化整理,為後世本草學提供重要參考。透過殘存記載,可窺見唐代中藥學兼收並蓄、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時代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