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齁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齁嗽

齁嗽為中醫病名,指咳嗽時喉中伴有痰鳴聲,類似哮喘發作之狀,多屬痰氣交阻、肺失宣降所致。其名源於「齁」字,形容痰聲漉漉,如鼾聲般滯重,常見於久咳不癒或哮喘患者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五載:「齁者痰聲,即遠年近日哮喘咳嗽也。」說明此症特徵在於痰阻氣道,引發咳喘並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齁嗽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痰濁內蘊:因脾虛失運,水濕聚而成痰,上貯於肺,阻塞氣道,致咳嗽痰多、喉中痰鳴。
  2. 肺氣上逆:外感風寒或風熱,邪氣犯肺,肺氣不得肅降,痰隨氣升,發為齁嗽。
  3. 久病及腎:若咳嗽日久,耗傷肺腎之氣,腎不納氣,則痰喘交作,夜間尤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咳嗽反覆發作,喉間痰聲漉漉,聲如拽鋸。
  • 痰液黏稠,或白或黃,難以咳出。
  • 胸悶氣促,甚則喘息不得平臥。
  • 或伴鼻塞、流涕,遇寒加重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齁嗽以化痰降氣、宣肺止咳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痰濕阻肺:多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合三子養親湯(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)以燥濕化痰、降氣平喘。
  2. 風寒襲肺:選用小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細辛、乾薑)溫肺化飲,散寒止咳。
  3. 痰熱壅肺:以清金化痰湯(黃芩、梔子、桑白皮、貝母)清肺泄熱,化痰止咳。
  4. 腎不納氣:久病虛喘者,可用金匱腎氣丸參蛤散補腎納氣。

外治法與民間驗方

古籍記載以糯米泔水磨茶子滴鼻,令患者吸入以化痰通竅。另可配合針灸,取肺俞、定喘、豐隆等穴,以宣肺化痰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咳嗽:泛指肺氣上逆作聲之症,齁嗽屬其特殊類型,以痰鳴為特徵。
  • 痰哮:專指痰阻氣道引發之哮鳴,與齁嗽相似,然哮證發作更劇,喉中如水雞聲。

齁嗽之辨證需分虛實寒熱,痰為關鍵病理因素,故治痰為要,兼調肺脾腎三臟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