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齁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齁喘

定義與病名源流

齁喘,又稱「齁(鼻合)」,為中醫特有之證候名,首見於南宋張杲《醫說》卷四。此證以喘急氣促、喉間痰鳴漉漉、鼻息氣粗聲高為主要特徵,其發作時喘鳴之聲猶如「齁齁」作響,故得此名。明代龔廷賢《萬病回春》又稱之為「哮吼」,清代陳岐《醫學傳燈》則進一步闡明:「齁喘之病,方書皆名哮吼,為其聲之惡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齁喘之形成,中醫認為乃內外因相合所致:

內因方面

  • 飲食不節:過食魚蝦鹽鹹之物,如《醫學傳燈》指出「此因誤啖鹽醬鹹物,搏結津液,熬煎成痰」,導致津液代謝失常,凝聚成痰。
  • 臟腑失調: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,尤以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積成痰飲;腎陽不足,水飲內停;肺氣虛弱,宣降失常,痰飲內伏。

外因方面

  • 外感寒邪:風寒之邪從皮毛或口鼻入侵,與內伏之痰飲搏結,如《金匱翼》所言「外寒與內飲相搏」。
  • 氣候變化:陰雨天氣或秋冬寒冷季節易誘發,因「寒氣外束,邪熱不得通」(《醫學傳燈》),導致肺氣壅塞。

其核心病機為「痰飲伏肺,遇感引觸」,痰隨氣升,氣因痰阻,相互搏結,阻塞氣道,致肺失宣降,氣道攣急,而發為喘鳴。

臨床表現

齁喘發作時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呼吸急促困難,呼多吸少
  • 喉中痰鳴有聲,聲如拽鋸
  • 胸膈滿悶,甚則張口抬肩
  • 多呈發作性,常於夜間或清晨加重
  • 發作時多被迫採取坐位,難以平臥(「但坐不得臥」)

《萬病回春》描述其發作情形:「凡遇天陰欲雨,便發齁喘,甚至坐臥不得,飲食不進。」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歷代醫家對齁喘的辨治有豐富論述,主要分為發作期與緩解期,以及寒熱虛實不同證型:

發作期治療

  1. 外寒內飲證

    • 主症:喘咳氣急,痰多清稀,惡寒無汗,舌苔白滑,脈浮緊
    • 治法:溫肺散寒,化痰平喘
    • 方藥:小青龍湯(《金匱翼》:「外寒與內飲相搏,宜小青龍湯主之」)
      • 組成:麻黃、芍藥、細辛、乾薑、甘草、桂枝、五味子、半夏
  2. 寒包熱證

    • 主症:喘鳴氣粗,痰黃黏稠,煩悶口渴,兼有惡寒,舌紅苔黃白相兼
    • 治法:解表清裡,宣肺平喘
    • 方藥:越婢湯(《金匱翼》:「若肺有積熱,熱為寒束者,宜越婢湯主之」)
      • 組成:麻黃、石膏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
  3. 痰熱壅肺證

    • 主症:喘促氣粗,痰鳴如吼,痰黃稠黏,面赤口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宣肺平喘
    • 方藥:定喘湯(《醫學傳燈》:「脈來浮數滑大者,宜用定喘湯」)
      • 組成:白果、麻黃、款冬花、半夏、桑白皮、蘇子、杏仁、黃芩、甘草

緩解期治療

  1. 脾肺氣虛證

    • 主症:氣短聲低,咳痰清稀,自汗畏風,易感冒,舌淡苔白,脈細弱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肺
    • 方藥:六君子湯加減(《醫學傳燈》:「宜用六君子湯加款冬、金沸草、杏仁、炮薑治之」)
  2. 腎陽不足證

    • 主症:氣短息促,動則喘甚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舌淡胖,脈沉細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
    • 方藥:腎氣丸(《金匱翼》引丹溪:「未發,以扶正氣為主,八味、腎氣,溫腎行水之謂也」)
  3. 肺腎陰虛證

    • 主症:喘促氣短,痰少質黏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
    • 治法:滋養肺腎
    • 方藥:麥味地黃丸加減

特色療法

除內服湯藥外,傳統中醫對齁喘尚有其他特色療法:

  • 穴位敷貼:常用白芥子、細辛等藥研末,薑汁調敷肺俞、膏肓等穴,尤適合「冬病夏治」
  • 針灸療法:發作期取定喘、肺俞、膻中等穴以宣肺平喘;緩解期取足三里、腎俞等穴以扶正固本
  • 推拿療法:推揉膻中、擦背部膀胱經,以寬胸理氣

預後與轉歸

齁喘為頑固之疾,《萬病回春》指出「此病有苦至終身者,亦有子母相傳者」,說明其具有慢性、反覆發作之特點,且可能與體質遺傳相關。若能於未發時注重調理臟腑功能,尤其補益脾腎,可減少發作頻率與程度;若久病不癒,可能轉為肺脹,出現胸部膨滿、面唇紫紺等重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