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腎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補腎陰
補腎陰為中醫補陰法之重要範疇,專指通過藥物、食療或針灸等手段,滋養腎臟陰液,以調節腎陰虧虛所致諸證。腎陰又稱「元陰」「真陰」,為人體陰液之本源,主濡養五臟、涵攝陽氣,與腎陽相互制衡,共維生命活動。若腎陰不足,則虛火內擾,常見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、潮熱盜汗、失眠多夢、咽乾顴紅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症。
腎陰的生理功能
- 滋養臟腑:腎陰上濟心、肝、肺諸陰,維持其潤澤與功能。
- 制約腎陽:防止陽氣過亢,避免虛火妄動。
- 主生殖發育:與精血互化,影響生殖機能與生長。
常見補腎陰中藥
- 熟地黃:補血滋陰,填精益髓,為補腎陰要藥。
- 山茱萸:補肝腎,澀精止汗,適用於陰虛滑泄。
- 女貞子:滋補肝腎,清虛熱,善治眩暈目暗。
- 龜板、鱉甲:滋陰潛陽,多用於陰虛陽亢之證。
- 枸杞子:平補肝腎陰血,兼能明目。
補腎陰方劑舉隅
- 六味地黃丸:基礎滋腎陰方,由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等組成,主治腎陰虧虛。
- 左歸丸:純補無泄,強化填精養陰之效。
- 大補陰丸:結合清熱降火,針對陰虛火旺證。
腎陰與他臟關係
腎陰虧虛常累及他臟,如:
- 肝腎陰虛:兼見眼乾澀、肢體麻木。
- 肺腎陰虛:伴隨乾咳少痰、聲音嘶啞。
- 心腎陰虛:易現心悸、健忘、煩躁。
補腎陰需辨證施治,根據兼夾證候配伍藥物,如陰虛火旺者佐知母、黃柏,兼氣虛者加人參、黃耆。此外,針灸可選太溪、照海等腎經穴位,以滋陰調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