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洪天錫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洪天錫,清代著名醫家,字吉人,號尚友山人。其籍貫有二說:一為天津人,一為鴛湖(今浙江嘉興)人。原為貢生,以文才聞名,後因其兄為庸醫所誤,遂發憤鑽研醫術,尤精於瘟疫治療,臨床救治甚眾,聲名遠播。
洪氏於溫病學貢獻卓著,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撰《補註溫疫論》四卷,該書以吳又可《溫疫論》為基礎,結合個人臨證心得,系統闡述瘟疫病因病機、傳變規律及診治要訣。其註解不僅補充原論未盡之處,更提出「疫邪多從口鼻而入」、「戾氣致病」等創見,深化中醫對傳染病的認識。書中詳載辨證要點如察舌驗齒、辨斑疹白㾦,並發展三焦辨治體系,完善溫病治法。
洪氏另著有《素問解》、《靈樞解》,對《黃帝內經》理論進行系統闡釋,融會歷代注家之說,兼抒己見,尤重經絡氣血理論與臟腑辨證之關聯。惜此二書未能刊行傳世,僅見於地方志記載。
其學術特色在於:首重「邪正相爭」病機觀,強調瘟疫治療當扶正祛邪並重;善用辛涼透表與苦寒瀉火相配伍,創製多首治疫驗方;注重地域氣候差異對疫病影響,主張「因地制宜」用藥。這些觀點對清代溫病學派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,後世雷豐《時病論》、王孟英《溫熱經緯》等著作均見其學說痕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