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洪濤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洪濤(明代外科醫家)

洪濤,明代著名外科醫家,江西弋陽人。早年習舉子業,後轉而專攻醫術,精於外科,尤擅長瘡瘍與整形修復之術。曾任太醫院副使,後隨軍征討交趾(今越南一帶),適逢軍中疫病流行,洪濤以中醫辨證施治,選用蒼朮、黃柏兩味藥煎湯,令全軍服飲,成功控制疫情。此方暗合中醫「清熱燥濕」之法,蒼朮健脾燥濕,黃柏清熱解毒,二者相配,正可化解濕熱疫毒,體現其臨證用藥之精準。

後洪濤調任榮藩良醫正,因醫術高超,名噪一時。據載,榮藩王患「唇缺」(即先天性或外傷性唇裂),洪濤為其施以修補之術,術後唇形恢復如常,宛若天成。藩王大悅,奏請朝廷褒獎,賜建「國醫坊」,並賜洪濤「補唇先生」之譽稱。此案例不僅反映明代外科手術之水平,更可見中醫傳統「形神兼顧」的治療理念,兼顧功能與美學修復。

中醫專業延伸

  1. 蒼朮與黃柏的配伍
    洪濤所用蒼朮、黃柏,即後世著名方劑「二妙散」的核心組成,專治濕熱下注之證。此配伍體現中醫「治疫重濕熱」的理論,尤其適用於南方瘴癘之地或暑濕交蒸的環境。
  2. 中醫外科與整形術
    明代外科已發展出縫合、修復等技術,洪濤的「補唇」術,可能結合中醫傳統「金瘡方」(如《外科正宗》載有生肌收口藥)與手法技巧,展現中醫「外治內調」的特色。
  3. 太醫院與軍醫體系
    洪濤的經歷反映明代太醫院醫官常需兼顧戰時醫療,其抗疫經驗亦凸顯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在公共衛生中的應用,如群體性藥湯預防。

洪濤之生平,不僅是明代外科醫家的縮影,更印證中醫在急症、戰傷、疫病等領域的實用價值,其術其方,至今仍為中醫外科學所借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