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外線穴位照射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紅外線穴位照射法
紅外線穴位照射法,乃結合現代科技與傳統中醫理論之療法,以紅外線之溫熱效應作用於經絡穴位,達到疏通氣血、調和陰陽之效。此法依據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原則,透過特定波長之紅外線能量,深入腠理,激發經氣運行,從而調理臟腑功能,改善病症。
操作方法
施術時,先以白布遮蔽非治療區域,僅露出目標穴位,繼以紅外線發生器對準穴位照射。照射強度以患者自覺溫熱舒適、局部皮膚微微泛紅為宜,此即中醫所言「得氣」之象,表示經氣已受激發。每次照射時間約15至30分鐘,視病症與體質調整。
中醫理論基礎
紅外線之溫熱特性,與中醫「溫通」之理相通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寒者熱之」,紅外線之熱力能驅散寒邪、化解瘀滯,尤其適用於寒濕痺痛、氣血不暢之證。其作用機理可分三方面:
- 溫經散寒:適用於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之關節疼痛、肌肉僵硬,如風濕性關節炎、肩周炎等。
- 活血化瘀:紅外線能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改善「不通則痛」之狀態,如腱鞘炎、跌打損傷後之瘀腫。
- 激發經氣:透過穴位刺激,間接調節相應臟腑功能,如照射「少澤穴」以通乳絡,改善產後缺乳;照射「定喘穴」以宣肺平喘,緩解哮喘與慢性支氣管炎。
適應症
此療法廣泛應用於多種中醫辨證屬「寒證」「虛證」或「氣滯血瘀」之病症,例如:
- 肺系疾病: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(多選肺俞、定喘等穴)。
- 筋骨痺痛:風濕性關節炎、頸椎病、腰肌勞損(取阿是穴或相應經穴)。
- 婦科調理:產後乳汁不通(取少澤、膻中等穴)。
- 脾胃虛寒:脘腹冷痛(以中脘、足三里為主)。
紅外線穴位照射法融合了物理熱療與經絡調控之雙重優勢,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整體觀。臨床運用時,須辨明證型,選穴配伍,方能發揮其溫煦氣血、扶正祛邪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