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紅臀(又名湮尻瘡)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屬「尿布皮炎」範疇,多見於新生兒及嬰幼兒。其病因病機主要因嬰兒臀部肌膚嬌嫩,久裹濕穢尿布,濕熱穢毒鬱蒸,浸漬肌表,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紅腫潰爛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與「濕熱蘊毒」密切相關:
- 外感濕毒:尿布久浸尿液、糞穢,濕濁之邪鬱而化熱,浸淫肌膚。
- 脾虛濕盛:嬰兒脾常不足,運化失職,內濕與外濕相合,蘊結化熱,下注臀部。
- 熱毒壅滯:濕熱久鬱,化火成毒,灼傷脈絡,可見焮紅、皰疹,甚則腐肉成膿。
臨床表現
依濕熱輕重分三階段:
- 初期:臀部肌膚潮紅、微腫,邊界清晰,觸之灼熱,屬濕熱初蘊。
- 中期:紅腫加劇,現粟粒狀丘疹或水皰,破後滲液,為濕毒熾盛。
- 重證:皮膚潰爛成片,膿液浸淫,或伴發熱煩躁,屬熱毒腐肌。
辨證論治
1. 內治法
- 濕熱證(紅腫丘疹為主):治宜清熱利濕解毒,方用銀花甘草湯(金銀花、生甘草、連翹、黃柏)加減。若熱重加黃連,濕盛加蒼朮、茯苓皮。
- 毒熱證(潰爛膿皰):宜瀉火解毒,方選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,重用黃連、紫花地丁。
2. 外治法
- 初起紅腫:以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外撲,清熱收濕。
- 破潰滲液: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煅石膏)麻油調敷,解毒斂瘡。
- 濕爛浸淫:取伏龍肝(灶心土)研末,紗布包裹撲患處,燥濕止血。若膿液稠厚,可先用黃柏煎湯溻洗。
古籍參證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湮尻瘡」因「尿濕浸漬,鬱熱成毒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載「龍骨散」調敷治小兒湮瘡,皆強調外治需辨滲液乾濕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可於足三里、陰陵泉輕刺(嬰兒以點刺為主),調脾化濕。
- 藥浴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苦參煎湯溫洗,清熱燥濕。
此證貴在早治,若遷延失調,濕毒內陷,恐致營衛失和,甚則引發他疾。中醫治療首重分消濕熱,內外合治,兼顧護理調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