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絲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紅絲疔

紅絲疔,又稱赤疔、血箭疔、紅線疔、金絲瘡、血絲瘡等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。此證因火毒凝聚,或外傷感染,致使毒邪竄入經絡,誘發淋巴管急性炎症,屬中醫外科「疔瘡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火毒熾盛,或皮膚破損,感染邪毒,毒邪沿經絡走竄,凝聚於血脈而成。其病位多在手足,毒勢迅猛者,紅絲可向心蔓延,若生於手部,紅絲入腋;生於足部,紅絲入腹股溝,均屬重證,提示毒邪內攻,需急治防變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繼而顯現一條或多條紅絲,沿手臂或小腿迅速向心延伸。輕者紅絲細如線,重者粗若筋,伴隨憎寒發熱、頭痛、乏力、納差等全身症狀。若毒邪內陷,可致高熱神昏,甚則引發走黃(敗血症),危及生命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

以清熱解毒為主,方選 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加減。若熱毒熾盛,加黃連、黃芩、梔子;若腫痛劇烈,加乳香、沒藥以活血止痛;若見煩渴,加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。

外治

  1. 刺絡截斷法:急於紅絲遠端(近心處)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阻斷毒勢上竄,再於刺點下方寸許處追加放血,以截斷病勢。
  2. 灸法:取燈心草蘸麻油,於紅絲盡頭處燒灸一壯,以溫通散毒。
  3. 外敷法
    • 鮮浮萍草搗爛敷患處,清熱解毒。
    • 離宮錠子(傳統外用方)塗搽紅絲走竄處,拔毒消腫。
  4. 疔頭處理:若見膿頭,可謹慎挑破排膿,外貼拔毒膏。

鑒別與轉歸

紅絲疔相當於西醫之 急性淋巴管炎,然中醫更重視「毒邪走竄」之病機。若治療及時,紅絲漸退,腫痛消散;若延誤,毒邪內攻,可轉為「疔瘡走黃」,當結合清營涼血之品,如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
此證貴在早治,外治截斷紅絲為關鍵,配合內服清解,多能速效。古籍另載有「飛龍奪命丹」等急救方,適用於毒盛神昏者,然現代臨床需辨證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