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紅痧

紅痧為中醫痧證之一,屬外感痧毒或暑濕穢濁之邪,鬱於肌表所致。其特徵為皮膚隱現紅點,狀如疹點,或似蚊跡,色澤鮮紅,散在分布,觸之無明顯隆起,多見於胸背、四肢等處。此證因邪氣淺在肌腠,未深及血絡,故紅點隱隱,不同於紫痧之深瘀或烏痧之沉黯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紅痧多因夏秋之際,感受暑熱夾濕,或觸冒山嵐瘴氣,邪氣鬱遏於皮毛之間,使營衛失和,氣血壅滯而成。痧毒輕淺有別,紅痧屬「肌表痧」,邪在衛分,病位較淺,然若誤用熱酒、熱湯或溫補之品,易助邪內陷,轉為重證。

辨證要點

  1. 皮表特徵:紅點細密如沙,撫之平滑,壓之可褪色,鬆手復現。
  2. 伴隨症狀:或見微惡風寒、身熱不揚、頭脹胸悶、舌苔薄黃膩等濕熱鬱表之象。
  3. 鑑別診斷:與風疹、癮疹不同,紅痧無劇癢,且多發於暑濕季節,與外感時氣相關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外治法:首重「刮痧」或「粹痧」,以瓷匙或牛角板蘸香油,沿經絡輕刮皮膚,令痧毒外透。刮至局部現紫紅痧痕為度,使邪有出路。
  2. 內服方
    • 荊芥湯(《痧脹玉衡》):荊芥、防風、陳皮、青皮等,疏表化濕,透痧解毒。
    • 芳香化濁法:若兼穢濁內阻,可加藿香、佩蘭、鬱金等宣暢氣機。

相關理論延伸
痧證自古有「痧無補法」之說,紅痧既屬實邪外鬱,治療當以「開泄透達」為主,忌用溫燥滋膩。清代《痧脹源流》強調:「痧在肌表,發宜速而治宜輕」,故用藥宜輕清宣透,如連翹、薄荷等,避免過劑傷正。此外,紅痧若轉見點色深紫或融合成片,則為邪入血分,需參酌「紫痧」治法,清熱涼血透痧。

(按:痧證體系龐雜,紅痧為其中輕淺之候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兼夾,不可執一而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