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紅膜

紅膜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景嶽全書》卷二十七,其描述為「白睛紅膜紅傘紙者」,意指眼白部位出現紅色膜狀物,色如紅傘紙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此證多因氣滯血瘀、熱邪上攻所致,病機與肝肺二經關係密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等因素,導致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積於白睛,形成紅膜。
  2. 熱邪上擾:風熱或肝火熾盛,循經上攻目竅,灼傷血絡,血溢絡外而發為紅赤膜狀物。
  3. 陰虛火旺:久病或勞倦傷陰,虛火內生,燔灼目絡,亦可見紅膜隱現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白睛表層或深部出現片狀紅色膜狀物,邊界清晰或模糊,色澤鮮紅或暗紅。
  • 或伴目赤腫痛、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等症。
  • 舌質多紅或暗紫,苔薄黃,脈弦數或澀。

治法與方藥

《景嶽全書》主張「行氣活血清熱」,以桃紅四物湯加減為基礎方:

  • 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;
  • 生地、赤芍涼血散瘀;
  • 當歸、川芎行氣活血;
  • 可酌加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,或桑白皮、地骨皮清肺熱。

若熱毒熾盛,可合瀉白散龍膽瀉肝湯;陰虛者加知母、黃柏滋陰降火。外治可配合黃連煎湯熏洗或犀黃散點眼。

古籍補充
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「血翳包睛」與紅膜類似,均屬血分瘀熱;《目經大成》則強調「開導針烙」法治頑固血瘀。然紅膜輕淺者,多以內服藥調理氣血為先。

此證需與「赤絲虯脈」、「胬肉攀睛」等鑑別,關鍵在於病位深淺及病勢緩急。紅膜之治,重在調氣血、清熱邪,佐以通絡散瘀,使目絡通暢而紅膜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