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紅脈

紅脈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指女子月經來潮之生理現象。此稱謂源於古代醫家對月經血色特徵的直觀描述,亦反映中醫「取象比類」之思維傳統。宋代醫家宋仲甫於《女科百問》明確記載:「經脈來時,俗呼為紅脈」,可見其名早見於民間俗稱,後為醫籍所收錄,成為月經之代稱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視紅脈為女子「天癸至」的外在表現,與衝任二脈、肝腎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」紅脈的週期性來潮,需依賴臟腑氣血協調:

  1. 腎氣主導:腎精充盈為月經生成之本,腎陽溫煦推動經血按時而下。
  2. 肝血調節:肝藏血、主疏泄,肝氣條達則經血量、色、質得宜。
  3. 脾胃化源:脾胃運化水穀精微,生成氣血以充盈血海。
  4. 衝任通盛: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氣血充盈則紅脈如期。

紅脈與氣血狀態

中醫透過觀察紅脈的週期、經量、色澤及質地,辨別體內氣血陰陽盛衰:

  • 經色鮮紅:多屬血熱,或陰虛內熱。
  • 經色淡紅:常見氣血不足,脾虛失攝。
  • 經質稠黏:或為濕熱蘊結,瘀血內阻。
  • 經質清稀:多因陽虛寒凝,氣血虧虛。

紅脈的病理意義

紅脈異常可反映多種婦科病症,如「月經先期」「月經後期」「經量過多」「經量過少」等,其病機涉及寒、熱、虛、實。例如:

  • 血熱妄行:紅脈提前、量多色深,伴心煩口渴。
  • 寒凝血瘀:紅脈延後、色暗夾塊,伴小腹冷痛。
  • 氣血兩虛:紅脈量少色淡,伴面色萎黃。

紅脈之說,不僅為月經的俗稱,更蘊含中醫對女性生理週期的整體觀,透過其變化可窺見體內陰陽氣血之平衡與否,為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