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補腎[1],中醫治療學術語。系補法之一。指用補腎藥物治療腎臟虛損的方法。分補腎陰、補腎陽。
補腎陰,即補充腎陰虛的治療方法。腎陰虛是指腎臟陰液不足的病理現象。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失眠多夢、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。
補腎陽,即補充腎陽虛的治療方法。腎陽虛是指腎臟陽氣不足的病理現象。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、畏寒怕冷、四肢冰涼、小便清長、夜尿頻多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無力等。
補腎的方法很多,常用的有:
- 藥物治療:常用的補腎藥物有六味地黃丸[2]、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[3]、左歸丸[4]等。
- 針灸[5]治療:常用的補腎穴位有腎俞穴、命門穴、太溪穴、湧泉穴等。
- 食療治療:常用的補腎食物有黑豆、黑芝麻、核桃、山藥、枸杞子等。
補腎要注意以下幾點:
補腎是一種中醫治療方法,可以有效改善腎臟虛損的症狀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補腎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適合的補腎方法,不可盲目亂補。
參考資訊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