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紅漏
紅漏,出自明代董炳所著《避水集驗要方》,為中醫婦科常見名詞,其涵義可分為兩類:
- 泛指月經
中醫理論中,月經又稱「月信」、「經水」,而「紅漏」為其別稱之一,強調經血下行之生理現象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,即指月經乃腎氣充盛、衝任調和之表現。 -
病理性月經淋漓不斷
紅漏亦指經血非時而下、淋漓難止之病證,屬「崩漏」範疇。此症多因衝任不固、氣血失調所致,可分為虛實兩端:- 實證:常見肝鬱化火或血熱妄行,症見經色深紅、質稠,兼見煩躁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虛證:多因脾虛氣陷或腎氣不固,症見經色淡紅、質稀,伴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崩漏之病,由勞傷血氣,衝任虛損所致。」紅漏之成,與肝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:
- 肝不藏血:情志抑鬱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迫血妄行。
- 脾不統血:飲食勞倦傷脾,中氣下陷,血失統攝。
- 腎失封藏:先天不足或房勞多產,腎氣虧虛,衝任不固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強調「塞流、澄源、復舊」三法:
- 塞流:急則治標,以收斂止血為主,如煅龍骨、棕櫚炭等。
- 澄源:辨證求因,血熱者清熱涼血(如黃芩、生地),氣虛者益氣升提(如黃芪、人參)。
- 復舊:調補肝脾腎,固本善後,常用歸脾湯、左歸丸等方。
古籍記載
除《避水集驗要方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:「婦人經血,或暴下如注,或淋漓不斷,皆謂之漏下。」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區分崩漏之虛實,提出「補陰之中行止崩之法」,重視滋腎養陰以固衝任。
紅漏一詞,既涵蓋生理月經之常,亦概括病理漏下之變,體現中醫對婦科疾病辨證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