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花草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紅花草瘡
紅花草瘡,又稱紫紅英瘡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中醫外科學講義》(上海中醫學院編)。此症因患者稟賦不耐,或過食辛發之物,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復感風熱邪氣,兼受日光曝曬,邪毒鬱結肌膚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鬱表與風熱搏結,發於陽明經所主之顏面、手背等陽面部位,甚則蔓延至頸項、四肢,且多呈對稱分布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驟然焮紅腫脹,觸之灼熱,伴明顯疼痛、瘙癢或麻木緊繃感。重者可見瘀斑成片,或起水泡,破潰後糜爛滲液,甚則局部壞死。症狀多於日照後加劇,與現代醫學「日光性皮炎」或「植物日光性皮炎」相似,尤以紅花草(紫雲英)過敏為誘因者為典型。
病因病機
- 稟賦不耐:素體陽盛,或陰虛血熱,肌腠疏鬆,易受外邪侵襲。
- 飲食失調:過食辛辣腥發之物(如魚蝦、韭菜等),助濕生熱,內蘊脾胃,外發肌表。
- 外邪相引:風熱之邪客於肌膚,兼感日光陽毒,與內濕相搏,鬱而化火,發為瘡瘍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涼血、消風解毒為主,佐以化濕通絡。
- 內治方藥:
- 普濟消毒飲加減:黃芩、黃連、連翹、玄參等清上焦熱毒;佐以升麻、柴胡透邪外達;若濕重加蒼朮、薏苡仁;血熱甚者加牡丹皮、赤芍。
- 若熱毒熾盛,可選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合五味消毒飲,加強涼血解毒之力。
- 外治方藥:
- 初期腫痛:以蒲公英、馬齒莧煎湯冷濕敷,或三黃洗劑(黃連、黃柏、大黃)外搽。
- 破潰糜爛:外塗青黛膏(青黛、黃柏、石膏等)以收濕斂瘡。
- 瘀斑不消:可配合紫草油活血化瘀。
鑒別要點
此症需與漆瘡(漆過敏)、丹毒等相區別。紅花草瘡發病與特定植物及日光曝曬相關,且皮損多局限於暴露部位,結合病史及舌脈(常見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)可辨。
附:古籍論述
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風濕熱毒,鬱於肌腠,發為游風赤腫。」雖未直指紅花草瘡,但其對風濕熱邪致瘡之機理,與本病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