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紅汗
病證名
- 即鼻衄
紅汗為中醫特有之名詞,主要指傷寒陽明熱盛時所出現的鼻衄現象。當陽明經熱邪熾盛,迫血妄行,血從鼻出後,熱邪隨之而解,此種鼻衄即稱為「紅汗」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三指禪》卷二:「傷寒鼻衄,名曰紅汗。熱隨血解。不必止血,亦不必再發汗。」意指鼻衄後,陽明之熱得以宣洩,病情因而緩解,故無需刻意止血或再行發汗。此外,紅汗亦泛指一般性鼻衄,然其成因各異,或由風熱犯肺、胃火上炎、肝火上逆,或陰虛火旺所致,治療當審證求因,辨明病機。民間亦有將「血」俗稱為「紅汗」之說。
- 血汗之別稱
紅汗另有一義,指「血汗」,即汗出色紅,染衣如血之症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血源流》記載:「血汗者,或有病,或無病;汗出而色紅染衣,亦謂之紅汗。」此症多因氣血失調、營衛不和,或心火亢盛、迫血外溢所致。血汗之病機與鼻衄不同,然皆以「紅汗」統稱,臨床須細辨之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陽明熱盛型紅汗(鼻衄):多見於外感熱病,症見高熱、煩渴、脈洪大,鼻血出後熱勢稍減,治宜清泄陽明,如白虎湯加減。
- 血汗:或因心火熾盛,或因氣虛不攝,症見汗液淡紅或鮮紅,伴心悸、失眠等,治宜涼血止血或益氣固表,視證選方。
紅汗一詞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與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思維,臨床須結合四診,明辨病位與病性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