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紅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紅鼻(酒齇鼻)之中醫論述

紅鼻,又稱「酒齇鼻」或「赤鼻」,屬中醫外科及皮膚疾患範疇。其特徵為鼻準部初起泛紅,漸成紫赤,甚則鼻頭腫脹隆起,表面凹凸如贅疣,多因肺胃積熱上蒸,或濕熱蘊結,血熱瘀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紅鼻之發病與肺、胃、脾三臟關係密切:

  1. 肺經風熱: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。風熱外襲,鬱久化火,上灼鼻竅,致血絡擴張,鼻部潮紅。
  2.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或酗酒無度,脾胃濕熱內生,循經上犯鼻部,濕熱膠結,氣血壅滯,故見鼻頭紅赤腫大。
  3. 血熱瘀滯:病程遷延,熱毒久蘊,灼傷血絡,氣血運行不暢,終致鼻部紫暗、結節增生。

臨床表現

依病情輕重可分三階段:

  • 初期(紅斑期):鼻部潮紅,時發時退,遇熱飲、情緒激動時加劇。
  • 中期(丘疹期):紅斑持續不退,鼻周現紅色丘疹、膿皰,伴毛細血管擴張。
  • 後期(鼻贅期):鼻部皮脂腺增生,結節狀隆起,色紫暗,表面如橘皮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清熱涼血、化瘀散結為主,分證論治:

  1. 肺胃熱盛:宜瀉肺清胃,方用「枇杷清肺飲」加減(枇杷葉、黃連、桑白皮等)。
  2. 濕熱蘊結:當健脾化濕,選「黃連解毒湯」合「五苓散」(黃芩、梔子、澤瀉等)。
  3. 血瘀凝滯:需活血化瘀,方取「通竅活血湯」(赤芍、川芎、桃仁等)。

古籍如《馮氏錦囊秘要》載「肺風紅鼻方」,以甘草湯送服,取其清肺解毒之效;另可配合外治法,如以「顛倒散」(大黃、硫黃)調塗患處,以清熱燥濕。

相關文獻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酒齇鼻生準及邊,胃火薰肺外受寒,血凝初紅久紫黑,宣鬱活瘀緩緩痊。」強調瘀熱互結為病機關鍵,治療需循序漸進。

紅鼻之辨證,首重分消濕熱、調和氣血,兼顧內服外治,方可緩解其標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