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衡絡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衡絡之脈

衡絡之脈,又稱帶脈,為奇經八脈之一,其名源自其橫向循行於腰腹之間的獨特走向。「衡」即「橫」之意,故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稱其為「衡絡之脈」,意指此脈橫向絡屬腰間,猶如束帶環繞,統束諸經。

經絡循行與生理功能

帶脈起於季脅(脅肋下部),斜向下行至帶脈穴(足少陽膽經穴,位於側腹部),繞身一週,如束帶狀,故得名。其功能主要為:

  1. 約束縱行經脈:十二正經與其他奇經多為縱向循行,唯帶脈橫向環繞,能調節與固攝經氣,防止下焦氣機下陷。
  2. 主司腰腹運動:帶脈與腰脊、腹部肌肉筋膜關係密切,影響人體俯仰轉側之活動。
  3. 調節婦科與生殖功能:中醫認為帶脈與任脈、衝脈相協調,對女性月經、帶下及胞胎的固攝有重要作用,故有「帶脈失約,則帶下瘕聚」之說。

病理表現

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指出:「衡絡之脈,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,仰則恐僕,得之舉重傷腰,衡絡絕,惡血歸之。」說明帶脈受損時,可能因外力(如舉重傷腰)導致氣血瘀滯,表現為:

  • 腰痛僵直:橫絡之氣不通,腰脊活動受限,俯仰困難。
  • 瘀血內停:帶脈阻滯,惡血歸聚,局部可見腫痛或青紫。
  • 下焦不固:若帶脈虛弱,可見遺精、帶下清稀、子宮下垂等症。

與他經關係

帶脈與足少陽膽經交會於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,故臨床調理帶脈多取此三穴。此外,帶脈與督脈、任脈相互影響,如《難經》云:「帶脈者,起於季脅,回身一週」,強調其與督脈(主一身之陽)的聯繫,而任脈(主一身之陰)失調時,亦可能通過帶脈反映於腰腹。

治療與調養

中醫針對帶脈病證,常採用針灸、推拿或藥物療法:

  • 針灸:取帶脈穴、足臨泣(八脈交會穴通帶脈)以疏通經氣。
  • 方藥:血瘀者用復元活血湯,帶脈不固者用固衝湯加減。

綜言之,衡絡之脈(帶脈)作為奇經八脈中唯一橫向循行之脈,其生理與病理均體現中醫「經絡束縛」與「氣血調衡」之核心理論,對腰腹疾病及婦科病症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