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指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橫指寸

橫指寸為中醫取穴比例寸法之一,以手指橫向寬度作為量度基準,用於定位穴位。此法源自古代醫家臨床經驗,結合人體各部位比例關係,形成簡便實用的測量方式,尤其適用於四肢及軀幹穴位定位。

常見橫指寸標準

  1. 拇指寸:以拇指第一指節橫紋處之寬度為1寸,多用於量度較小距離,如手腕、足踝附近穴位。
  2. 二指寸:食指與中指併攏,取第二指節橫紋處之總寬度,約為1.5寸,常用於胸腹或背部穴位定位。
  3. 四指寸(一夫法):食指至小指四指併攏,以第二指節橫紋為準,總寬度為3寸,稱為「一夫法」,廣泛應用於下肢、腰背等區域,如足三里、三陰交等穴位之取穴。

理論依據
橫指寸法體現中醫「同身寸」原則,即以患者自身手指比例為量度標準,非固定長度,故能適應不同體型。此與《黃帝內經》「骨度法」互為補充,強調個體差異與整體協調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四肢穴位:如內關穴(腕橫紋上2寸),可用二指寸加半拇指寸定位。
  • 腹部穴位:中脘穴(臍上4寸),可結合一夫法與拇指寸疊加測量。
  • 背部穴位:膀胱經穴位常以脊椎為基準,旁開1.5寸(二指寸)或3寸(一夫法)。

與其他量寸法之關係
橫指寸常與「直指寸」(縱向指節長度)並用,如三陰交穴(內踝尖上3寸)可直測,亦可橫取四指寸。另與「骨度分寸法」相輔,後者以骨骼標誌劃分全身固定比例,如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寸,而橫指寸則用於局部精確調整。

歷史淵源
橫指寸最早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孫思邈記載「凡量一夫之法,覆手並舒四指,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」,後世醫家沿用並細化,成為針灸與推拿操作之重要依據。

此法定穴雖簡便,然需反覆練習以掌握指幅與患者體型之對應,方能精準應用於臨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