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髃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橫髃骨
橫髃骨,為中醫骨傷科名詞,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,乃肩胛骨之別稱。此骨位於胸廓後方,呈三角形扁骨,左右各一,與鎖骨及肱骨相連,構成肩關節之重要結構。
中醫解剖與功能
- 結構特徵
橫髃骨外側有一淺凹,稱為「肩胛盂」,與肱骨頭相合,形成肩關節(即「肩解」)。其上方突起為「肩峰」,前緣有「喙突」,均為肌肉與韌帶附著之處。中醫認為,此骨「主司肩臂運轉」,與手三陽經(大腸經、小腸經、三焦經)循行密切相關。 - 經絡聯繫
橫髃骨周邊分布多條經絡,如手太陽小腸經「出肩解,繞肩胛」,手少陽三焦經「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」,故肩胛區域病變常與經氣不暢、寒濕痹阻相關。
傷科與病證
- 損傷機理
清代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提及:「肩胛脫臼,髃骨錯縫」,指出橫髃骨易因跌撲、扭挫而致脫位或骨縫錯開,症見肩部腫痛、活動受限。 -
相關病候
- 痹證:風寒濕邪侵襲肩胛,可致「肩背重痛」,甚則「臂不能舉」,屬「漏肩風」(肩凝症)範疇。
- 經筋病:《靈樞·經筋》載手太陽之筋「繞肩胛引頸而痛」,多因勞損或氣血瘀滯所致。
中醫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處理橫髃骨傷病,主張「手法復位,藥敷內服並行」。如《傷科匯纂》載肩胛脫臼之復位法,需「揣按捺正」;用藥則以活血化瘀(如當歸、紅花)或祛風除濕(如獨活、秦艽)為主,配合針灸疏通經絡。
橫髃骨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、氣血為本」之理念,其臨床應用貫穿於傷科、針灸及內治諸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