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橫翳
橫翳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屬外障或內障範疇,依其病位與形態不同,可分為兩類:
-
黑睛外之橫翳
- 又稱「劍脊翳」,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
- 病位在黑暗(角膜)表面,翳膜橫向生長,形如劍脊,遮蔽瞳神,影響視物。
- 多因風熱外襲、肝火上炎,或陰虛火旺,灼傷黑暗所致。
- 屬外障眼病,常伴紅腫疼痛、畏光流淚等症。
-
橫翳內障
- 見於《古今醫統》,屬內障範疇。
- 病位在晶珠(晶狀體),翳障橫貫瞳神區域,導致視物昏矇或變形。
- 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痰濕上泛,蒙蔽清竅而成。
- 與年老體衰、七情內傷或久病耗損有關,病程較緩。
中醫病機與辨治
- 外障橫翳:以祛風清熱、瀉肝明目為主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或配合外用退翳明目藥。
- 內障橫翳:以補益肝腎、化痰通絡為法,方選杞菊地黃丸或石斛夜光丸,需長期調理。
橫翳之辨證需結合整體脈症,區分外障與內障,針對病源施治。古籍強調「翳自熱生」,故清熱退翳為共通治則,然虛實寒熱之異,用藥迥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