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橫痃

橫痃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楊梅瘡範疇,特指梅毒邪毒蘊結於腹股溝所致之腫塊。此病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三,因不潔交媾染毒而成,其病機為穢毒內侵,下注肝腎二經,結聚於胯腹之間,氣血壅滯,化熱釀膿。

臨床表現
初起腫核如杏核,質堅硬,推之不移,皮色不變或微紅,觸之微熱,疼痛不顯。若遷延失治,腫核漸增大,久則破潰成瘡,膿水淋漓,瘡口難斂,甚則形成竇道。古籍依發病部位分型:左側稱「魚口」,右側稱「便毒」,二者雖名異而病機類同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穢毒內侵:多因房事不潔,染受梅毒穢濁之氣,毒邪直中陰器,循經下注。
  2. 肝腎濕熱:足厥陰肝經環陰器,足少陰腎經主下焦,濕熱毒邪循經結聚腹股溝,氣血凝滯成核。
  3. 正虛邪戀:若患者氣血不足,毒邪久羈,則潰後瘡口晦暗,新肉難生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瘰癧:多發於頸項,結核串生,與肺腎陰虛相關,無不潔交媾史。
  • 橫痃疽:雖同見腹股溝腫塊,但多因下肢瘡瘍毒邪上竄所致,非屬性病範疇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
    • 初起未潰:宜清肝瀉火、解毒散結,方用 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 加減,佐以活血軟堅之品如穿山甲、皂角刺。
    • 已成膿未潰:托毒透膿,選用 透膿散 加減。
    • 潰後久不收口:扶正解毒,予 托裡消毒散十全大補湯 調補氣血。
  2. 外治
    • 未潰:外敷 如意金黃散沖和膏 以消腫散結。
    • 已潰:用 九一丹 提膿祛腐,膿盡後以 生肌玉紅膏 收口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橫痃由淫毒傳染……結腫堅硬,時作隱痛。」強調其與楊梅瘡同源,治當解毒為先。《瘍科心得集》則指出:「魚口、便毒,總由肝腎濕熱下注。」

現代對應
橫痃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性病性淋巴肉芽腫」或「梅毒性腹股溝淋巴結炎」,屬二期梅毒常見併發症。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辨證,結合清熱解毒、化瘀散結之法,以祛邪為本。